登录 | 注册
 
四维家族
文化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四维家族 > 文化研究
古罗国文化发祥地——湖北襄阳汉江流域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20-01-06 12:02:56 阅读:

湖北襄阳汉江流域是古罗国文化发祥地

       古罗国系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小国,曾先后被周而封、依楚而迁、与楚并存、和楚抗衡,终为楚灭,流徙海外,其文化源远流长,对古代文化的影响巨大,至今仍潜移默化、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古罗国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又是如何发展、流传的?其影响有哪些呢?与楚文化之关系如何?怎样抢救、保护和开发这两大古代文化遗产呢?本文试就相关问题从历史的纵断面和现实的横断面结合上进行粗浅的探讨。

  古今论述古罗国文化遗址所在地——襄阳汉江流域之撮录。从古至今关于古罗国文化遗址所在地的论述虽众说纷纭,但“未离其宗”,即汉江流域是古罗国文化的发祥地,古罗国文化遗址就在今襄阳汉江流域一带,这是没有非议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以下所论地点多以21世纪初以前的汉江流域县(市)名为主,与今局部行政区划调整或许略有出入。下面我们可对两大文化遗址所在地进行分述:

  关于古罗国文化遗址所在地——襄阳汉江流域的古今论述。古今关于古罗国文化遗址所在地有“四说”,即:襄阳汉江流域的“宜城说”、“南漳说”、“南漳与宜城说”、“襄阳说”。

  持“宜城说”者分别认为,古罗国文化遗址在今湖北宜城市的三个地方或方位:按传统的说法,古罗国在“宜城县西”,“故治初在今湖北宜城县西”,再说具体点,就是在宜城西山中,即宜城县西20里或南漳县东40里的罗川城,“春秋时为楚所灭”,石泉教授主编的《楚国历史文化辞典》中说,“罗国故城,旧说在今湖北宜城县西约20里处,相当于《水经·漹水注》‘夷水’条所记夷水东南流出宜城西山后的‘罗川城’位置”。传统的志书以及部分历史、文化工具书即持此说;宜城县北,已故的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石泉先生曾经持(引用)此观点,即“近人或认为(汨罗江)在罗国故地、今湖北宜城县北一带”;今湖北宜城,泛指罗子国的遗民在今湖北宜城市。据南漳县文博部门专家在古罗国文化遗址实地走访了解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是:今邻近南漳县的宜城市李垱、刘猴、董集等“宜城县西”部分地区在解放前曾隶属于荆门管理,解放后才划归宜城管辖。

  持“南漳说”者分别认为,古罗国文化遗址在今湖北南漳县的五个地方或方位:①南漳县东南部,新版《襄樊市志》以及文物普查书籍等即认为,古罗国城文化遗址在南漳县东南部原安集镇邓家嘴村罗家营(今合并为洪山寺村,隶属南漳县武安镇);②南漳县东北部,石泉教授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眼光也曾认为“罗川城”(罗国故都)“约在今襄阳县丁家集对岸一带”, 此处正是南漳县东北部;③南漳县境内,泛称南漳县境内在春秋时有古罗国,周时并荆蛮各部而建;④蛮河中游东段以南,并非一定位于今南漳县安家河西岸;⑤与古庐国同侧的鄢水(今蛮河)东北或北岸。

  持“南漳、宜城说”者认为,古罗国文化遗址位于今宜城和南漳两个县(市)境内,这是比较合情合理的说法,因为南漳县与宜城市交界,宜城市古罗川城亦与南漳县罗国城文化遗址比邻,两城中间自古就有“界山”,亦是两县(市)的县域分界线,“罗家营、刘猴集北的两处罗国遗址,当系秭归丹阳和枝江丹阳之地是可以信赖的”,持此说者考证,古秭归在今南漳县东南部——蛮河支流的黑河下游柳河平原一带,古枝江在今宜城市境内,持此说者还认为,古罗国当先后在古秭归(今南漳县武安镇安集柳河平原)、古枝江(今宜城市境内)活动。

  持“襄阳说”者认为,古罗国文化遗址泛指在襄阳县一带,“祝融氏死后,其后裔传到周朝,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周时的宜城,相当于今湖北襄阳一带。春秋末期,为楚所占,易名为鄢国”。也有的学者重新考证在襄阳县丁家集对岸一带。

  也有的学者认为,古罗国位居“湖北宜城、南漳、襄阳间”,可参见《楚灭国研究》(何浩著,武汉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一书第10页《楚灭国表》、第154页。

  关于古罗国城文化遗址所在地——今蛮河、维水流域之浅谈。以上专门揖录了古今关于古罗国文化遗址之所在的论述,供专家、学者和业余研究者参考、借鉴。笔者认为,襄阳汉江流域作为上古“沧浪之地”和西周成王年间始封熊绎“居丹阳”之地,无疑是古罗国文化文化发祥地,其实,《大清一统志·湖北二十二卷》“襄阳府”之一“建制沿革”载:“《通典》:‘南漳一县则荆州之域,……’。……周为邓谷庐罗……鄀诸国之地,春秋属楚”。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二《沿革》载:“南漳,隋县。在古为蛮地。春秋时群蛮分居之,而罗与卢二国在焉”。同治版《南漳县志》在“[封爵]”(罗)、“[卢]”、“[古迹]”、“[罗国城]”等条目中早已说的十分明确,并彻头彻尾地肯定地说,“罗卢二国皆在南漳”。仅以较之于流行说法,不管是古罗国在宜城县西还是哪,汉江流域的南漳县是涵盖在其中的,南漳县无疑也是古罗国文化的发祥地。其古城遗址具体可分别定位在汉江流域的最大支流蛮河流域(黑河中下游)以及古维水流域(中下游),蛮河(鄢水)自古闻名,是汉江的最大支流,维水虽名不见经传,但却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兴起。古罗国文化遗址包括今宜城市以西的刘猴镇一带、南漳县武安镇、九集镇等部分地方,即便是“有都无城”或“无城之都”,但作为古诸侯国,也应有相对集中的“议事中心”或群聚部落,这也是其应享有的“政治待遇”和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以唯物史观的眼光来看待两、三千年前的古国“都城”,也可以耐人寻味,因为它们毕竟造就了古代文化遗产,奠定了后世发展的文化基础。

  古罗国城文化遗址所在地——今蛮河流域的支流黑河(指旧曾称“小河”的那部分河段)与南河(碑河)交汇处柳河西南岸。这样说,是因为:①有史志记载,前述《襄樊市志》(新版)载:“东周罗国城遗址位于南漳县城东南45公里罗家营”。高介华、刘玉堂先生在《楚国的城市与建筑》一书中分析,“楚的四周,仅见载于经、传有案可稽的有都城之国就有隨、郧、罗、绞……蓼等等……,它们的城早在春秋以前就有了”。只不过没有一一框定坐标点而已。遗址在黑河南岸,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地势较高,土城遗址残存。据当地群众传说,原城墙四周均有城门,现南面有深沟一条,似为当年护城河,使都城形成三面临水之势”。“1984年列为襄樊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载:“罗国城遗址位于安集镇邓家嘴村罗家营东约120米处,北临黑河,隔河距雷公嘴约1公里,东枕南河与西岗村相望,南至葡萄架村约0.5公里”。“遗址坐落于南河、黑河汇入柳河处南侧的土岗之上,地势平坦,三面环水,其高出水面4-5米,平面呈葫芦形,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现引张正明、喻宗汉先生在《熊绎所居丹阳考》一文中的论述亦可作证:“今南漳县治东南七十余里的安集附近,安家河的西岸,有一古城址,相传就是罗都故址。其城垣上限不过汉代,碍难称为罗城。但罗都未必有城,汉代以后在罗都故址筑城也是有可能的”。由于21世纪初乡镇机构改革、村组合并,古罗国城遗址今隶属于南漳县武安镇洪山寺村二组。②有民间传说和历史传说均可作为旁证。当地年岁较高的长者既能绘声绘色地回忆起解放初期所见到的壮观和庞大的古罗国城址,又能声情并茂地讲述民间关于古罗国的传说,所以,著名的楚史专家张正明先生首肯了“安家河的西岸,有一古城址,相传就是罗都故址”。新华社记者方政军、曹一鸣、黎昌政在《韩国文化与楚文化有无渊源?》一文中认为:“公元前8世纪,在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小国:以熊为图腾的罗国(也称‘罗子国’,传说位于南漳县境内——编者注)……”。这个“编者注”虽语焉不详,也不可能作过多的描叙,但毕竟说明了古罗国城遗址就在南漳县境内。同时,《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在“罗家营遗址”条目中,“[安集镇邓家嘴村罗家营东120米,新石器时代、东周、市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万平方米,……传为古罗国城”。民间传说和历史传说虽为口头传统,但它们都是历史故事、社会文化在历朝历代人们心理积淀的客观反映,因为“事出有因”、“无风不起浪”,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的真实感。③有地面文化遗址。笔者于2006年2月22日亲赴南漳县武安镇洪山寺村古罗国城文化遗址考察,但见古城壕(壕沟)、古城墙犹残存,地面夯土人工痕迹依稀可辨,在罗家营北现存残片有城墙长约25米,最宽处5米,最高约2.5米。据走访当地年长的老百姓,他们都说古罗国城文化遗址过去是“古坟成堆,到处是碑”,现有不少古碑已于上世纪被用于修桥铺路砌墙,民间也传说这里是古战场,楚人来打过罗国,听说在沉河(护城河)遗有不少尸骨。古罗国(当地百姓传说为“罗家国”)城中心有一口古井,古井周围有3亩地,当地百姓称“井三亩”,只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跃进”、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为了改田、整地,部分被推平,仅有少数地方幸存。同样,在《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据该地村民介绍,遗址东约100米处原有古城址一座,传说为古罗国城”。④地下有文化层。笔者曾于2006年3月初随市、县考古专家深入到黑河边缘的古罗国城文化遗址——当地老百姓种的菜园中现场勘察,发现地下文化层中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红土颗粒(火烧过的),这就进一步印证了《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中的记述:“就所采标本看,它大致包含有新石器时代、东周两个时期遗物”,“罗家营遗址周代文化遗物主要属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由于受黑河流水的不断冲刷,岸边崩塌严重,从临河断面观察,现存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而《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下]》则叙述得更为详尽,“罗家营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采集有石铲和陶片。新石器时代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夹炭、夹砂红陶及泥质灰陶,均素面,器形有鼎、罐、钵等,属屈家岭文化;东周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鬲、罐及板瓦等。在古罗国城遗址黑河岸边的土岗上,随处都可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有的地方文化层厚可达1米以上,襄樊市博物馆、南漳县博物馆保存有古罗国城遗址部分出土文物和采集标本。可以推论,今楚国文化主流——海外有的古代文化的渊源,应在南漳县武安镇安集洪山寺村古罗国城文化遗址一带。

       (资料:罗国东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