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四维家族
文化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四维家族 > 文化研究
罗含:不阿权贵的“江左之秀”
作者:蒋伟  更新时间:2020-03-18 16:43:03 阅读:

罗含:不阿权贵的“江左之秀”

位于衡阳廉政文化雕塑园的罗含雕塑

  罗含(292—372),字君章,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曾任州主簿、征西参军、宜都太守、散骑常侍、廷尉和长沙相等职,被称为“湘中之琳琅”“江左之秀”。

  任宜都太守时,他不忍心从灾民口中夺食,上书朝廷减免赋税。桓温对他有伯乐之恩,但当桓温飞扬跋扈,甚至阴谋篡位时,罗含愤然辞职回到耒阳乡下隐居。

  罗含还是一位哲学家和散文家,其所著《更生论》阐述了“更生”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古代湖南较早的哲学著作。

  收礼千金 原封退回

  罗含出身官宦世家,在东晋属于士族家庭,其曾祖父罗彦曾为临海太守,父亲罗绥为荥阳太守。罗含幼年历尽坎坷,3岁丧母,11岁丧父,由叔母抚养成人。

  《晋书》记载了罗含年少时的一个故事:一次,罗含睡午觉时,梦见一只羽毛文彩异常的鸟,飞进了自己口中。叔母告诉他,鸟有文彩,预示着你日后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从此以后,罗含果然“藻思日新”,文采飞扬。后来,人们常用“罗含吞鸟”来形容一个人文采出众。

  刚满20岁时,与他父亲交情深厚的荆州刺史陶侃曾三次征召其为官,皆被他谢绝。罗含的父亲曾任新淦(今江西新干)县令,颇有政绩,受到当地百姓爱戴。后来,新淦人杨羡出任罗含所在的荆州任荆州将军,引荐罗含任主簿,罗含傲然不予理睬。直到后来,杨羡多次来聘请他,“你饱读诗书,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人要有所抱负!”罗含见实在推辞不掉,便说,“这样,我愿意去县里为百姓做点实事。”于是杨羡便举荐他到江夏县担任主簿。

  罗含在任上,辅佐县令广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百姓安居乐业。后来,荆州发生“杜弢之乱”,杨羡召回罗含任长沙郡从事,协助平叛,其才能得到了初步展现。

  后来,杨羡离职时,罗含一直送他回到故里新淦县。新淦百姓听说老县令的儿子来了,许多人纷纷赶来给罗含送上财物和礼品,以感念老县令罗绥当年的恩德。罗含再三推辞也盛情难却,只好暂时收下,并一一做好记录。等离开新淦时,他把财物和礼品一一原样封好,行之半路时才派人通知杨羡,将收到的礼品礼金全部退还原主。事后,远近的人都十分佩服罗含的品德。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靠家庭出身和背景来选官,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权,特别是两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罗含作为士族阶层中的一员,不贪权,不贪钱,一心通过实干而获认可,非常难得。

光绪版耒阳县志中关于罗含的记载

    “伯乐”变权臣 愤然辞官回乡隐居

   不久,罗含被任命为江夏从事。上任后,江夏太守谢尚对他十分器重,称赞罗含为“湘中之琳琅”。东晋权臣桓温任荆州刺史时,亦很赏识罗含的才干,调任他为征西参军。时桓温奉命准备西征成汉政权,罗含积极出谋划策,桓温率军溯江而上,连战连捷,很快兵临成都。双方激战中桓温战马受伤,差点被射死,将士大惊。正准备撤退之时,罗含临危不惧,带领晋军奋勇冲杀,晋军士气大振,一举打败成汉,占领成都。随后,成汉政权被消灭,桓温收复了大片失地。后来,罗含一度随桓温西征前秦,收复洛阳。

  桓氏和谢氏是东晋时期两大极具势力的门阀士族,经常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江夏太守谢尚是东晋名臣谢安的堂兄,也是当时的名士,罗含与他是好友。桓温任荆州刺史时一心想打压谢尚。为严密控制荆州,排挤谢氏家族势力,他派做事认真的罗含到江夏去检举弹劾谢尚。罗含十分清楚桓温的意图,到江夏后,接连数日只到谢尚的府邸痛饮叙旧,一概不问郡内政事。回来后,桓温要他禀告谢尚的问题。罗含却反问道:“您觉得谢尚这个人怎么样?”桓温如实回答:“才能胜过我!”罗含于是顺势说,“岂有比您强的人会做见不得人的事?因此,我对他没有过问!”桓温无言以对。一句话,巧妙地化解了两个政敌之间的矛盾。在荆州期间,罗含极力调和桓温与谢尚的关系,避免了东晋政权内部分裂。

  事后,桓温不但没有责备罗含,反而对他的人品更加赏识,提拔他为荆州刺史别驾。上任后,每天通过罗含来巴结桓温的人络绎不绝,经常要参加各种宴席、应对不同的场合,也经常有人来向他送礼,求他办事。罗含不胜其烦,于是在远离官衙的郊外盖了一座茅屋,伐木做床,编苇为席,作为住所;穿普通布衣,吃自己种的蔬菜,在住所遍种自己喜欢的兰和菊,生活得平静安逸。一次,桓温与僚属宴会时,罗含迟到了,桓温问大家如何形容罗含的才干,有人说他是“荆楚之才”,桓温摇摇头说,“此人是江左之秀,岂止是荆楚之才!”(东晋政权地处江南,江南在古代称为江东,别称“江左”,所以史书多称东晋政权为“江左”。)

  东晋人裴启的《裴子语林》记载了罗含不谀达官的一个场景:一次,罗含在桓温府上做客,有人欲把罗含推荐给来访的朝廷大臣,以便于日后提拔,罗含义正言辞地说:“这种大臣我见得多了,就不再麻烦您了!”

  罗含升任宜都太守时,一年大旱,秋收时税赋不能及时入库,罗含下乡看到田间枯死的庄稼成片,老百姓填饱肚子都很困难,不忍心再从灾民口中夺食,便如实上表直陈灾情,要求减免赋税,得到朝廷允许。

  在桓温的推荐下,罗含调任散骑常侍、侍中,成为辅佐皇帝的近臣,参与处理朝政。当时,人们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不少人隐匿户口土地,请求世家大族的保护为其荫户。罗含不畏权势,参加制定“土断”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方案。通过“土断”,大量被本地豪强士族隐瞒的户口土地被清查出来,使得朝廷赋税大幅增加,国库充盈。

  桓温利用北伐掌握了军政大权,个人野心急剧膨胀,开始一门心思谋权篡位,竟然开始随意废掉皇帝。桓温对罗含虽有伯乐之恩,但罗含并不依附于桓温,此时,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回到耒阳乡下隐居,保持了淡泊名利的心态和清正廉洁的节操。

  创作哲学名篇《更生论》 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

  罗含撰写的《更生论》仅392字,但提出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发展观的思想,意义重大。《更生论》指出,“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天中之一物。”强调天是万物之和,是本源,是一种可以感知的物质,是现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无”的;“人是天中一物”,肯定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在道家玄学思想盛行的魏晋时期,这是一种大胆的、进步的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罗含认为,“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不断地死亡,又不断地新生,只有万事万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更生,天地才能无穷、才能无终。罗含提出的万事万物永远处于不断发展、变化、更生的观点,是辩证法思想的体现,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闪光之处。

  罗含在《更生论》中说“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聚散隐显,环转于无穷之途;贤愚寿夭,还复其物,自然贯次,毫分不差。”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也是朴素的唯物论观点。罗含的《更生论》是东晋到南北朝时期“形神之辩”的发端,后来开启了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神灭”与“神不灭”大辩论。

  相传罗含致仕还家,踏进旧宅家门时,庭院菊花盛开、兰草丛生、芳香满堂,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美好德行的一种感应。晚唐诗人李商隐把罗含的高尚人格与陶渊明相提并论,写有《菊》诗为赞:“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太和七年(372),罗含无疾而终,终年77岁。朝廷闻知罗含不附和专权跋扈的桓温,大加抚恤和表彰,在他的居住地耒阳修建了相公祠,祠中立有记载罗含生平事迹的石碑,祠门口有副对联:“派衍淝阳秀钟江左,声蜚东晋曲重西湖”。


       相关链接:

       东晋第一才子罗含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