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四维家族
文化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四维家族 > 文化研究
罗姓起源和罗姓祖先的故事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4-23 19:29:40 阅读:

罗姓起源和罗姓祖先的故事

       根据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罗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20名,今天就来详细扒一扒罗姓起源和罗姓祖先的故事。

百家姓——罗

       01 罗姓的主要来源

       罗姓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罗国,罗国在公元前690年被楚国灭掉后,罗国公族后人以故国罗为姓,这就是罗姓的起源,要聊罗姓起源和罗姓祖先们的故事,咱就从罗国的历史聊起。

【颛顼之后,祝融吴回之孙,陆终四儿子妘氏后人建立古罗国】

       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黄帝次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封高阳(今河南杞县高阳镇)称为高阳氏,颛顼生子叫称,称生子叫老童(也叫卷章),老童有两个儿子名叫重黎和吴回。帝喾当政时期,任用重黎担任火正一职,赐予祝融的称号,负责掌管火并将火用于耕作、祭祀、乃至作战,适逢当时共工氏作乱,帝喾让重黎平叛,重黎在平定共工的叛乱中表现不力令帝喾不满被诛杀,随后帝喾任命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

罗姓远祖——颛顼

       吴回生了个儿子叫陆终,陆终娶了鬼方氏部落名叫女嬇kuì的女子,传说怀孕3年都没生出来,最后不得不剖腹,结果左边剖出3个儿子,右边剖出3个儿子,一共6个儿子,老大樊(昆吾)、老二惠连(参吾)、老三篯jiān铿(彭祖)、老四求言(会人)、老五晏安、老六季连,这六个儿子后来派生出8个姓氏:已、董、彭、秃、妘、曹、斟、芈,史称祝融八姓。其实在这八姓基础上,又派生出了更多的姓,远不止八姓。

祝融吴回——祝融八姓的始祖

       老大昆吾,姓己名樊,夏朝时封于昆吾(初封地在山西运城,后来迁徙至河南许昌和濮阳),在夏朝诸侯中首屈一指,称夏伯侯,己樊昆吾的后代先后建立过黄国(湖北宜城县)、顾国(山东鄄城县)、苏国(河南焦作市温县)、温国(河南焦作市温县)、董国(山西闻喜县),派生出黄、顾、苏、温、董等姓。

       老二惠连,姓董,封于参胡(今郑州一带),派生出参姓。

       老三篯铿据说煲得一手好鸡汤,因此手艺被尧封于彭国(今江苏徐州),成为彭姓始祖,尊称为彭祖,彭祖后代后来建立过豕韦国(今河南滑县),豕韦国后代以韦为姓。彭氏还有秃姓后代,被封舟(河南新郑/密县),后来被周所灭。

       老四求言,姓妘yún,其后代夏朝时期先后建立罗国(河南罗山县)、郐国(河南新郑西北)、邬国(河南许昌鄢陵县)、鄢yān国(河南许昌鄢陵县)、偪fú阳国(山东枣庄市台儿庄西南)、路邑(今北京通州),派生出罗、郐、邬、鄢、偪阳、路等姓。

       老五晏安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曹官,一个类似狱警的官,主要负责看押土牢里面的奴隶,后来以曹为氏,其曹姓后代后来建立了邾国、郳ní国(小邾国)、邹国,地址都在今天山东邹城市内,进而派生出朱姓、倪姓和邹姓。

       老六季连是楚国先祖,后代以芈为姓,芈姓后来派生出荆楚十八姓:伍、屈、项、蓝、麻、钟、左、靳、景、鄂、卓、能、庄、慎(真)、敖、荆、红、上官。

       夏朝最早建立的古罗国位于汉淮流域山水资源丰富的河南罗山县,植被茂密,气候湿润,适合各种鸟类生存,古罗国祖先在此生活期间掌握了各种捕鸟的技能,成为罗氏族人的祖传绝技。

祝融八姓

【夏朝古罗国被商讨伐被迫西迁,助周灭商因功受封南迁】

       夏朝时期建立的古罗国,作为夏朝最铁杆和核心的诸侯国,在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1192),受到商朝的讨伐,罗族人被迫西迁至如今甘肃正宁县一带,在此建立商朝罗国。至今在甘肃正宁县还有罗族人留下的罗川城,坐落在罗水(今称四郎河)北岸,旁边有罗山。2005年撤乡变村,罗川乡罗川城,变成罗川村,划归正宁县永和镇管辖。

罗川城标志性牌坊

       商朝罗国在商朝末期,匡正公率领罗族人投靠周朝,积极参与周国伐纣灭商的行动,周朝建立后,匡正公被分封至今湖北襄阳市宜城县,建立西周罗国,爵位为子爵,因此也被称之为罗子国。据广东《东莞西门罗氏族谱》记载:周武王三年,祝融第61世孙匡正公,因辅佐周武王伐商有功,晋升为子爵,封安南王,食采宜城百里,国于罗水之阳,故称罗国,也叫罗子国。

匡正公

       在周朝,罗国后人发挥长处,因祖上独特的捕鸟技能,被周朝任命为罗氏,掌管罗网捕鸟事宜,用于节令祭祀等活动。

【西周罗国最终被楚国所灭,罗国公族后代此后以罗为姓】

       罗子国在受封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国富民强。罗子国发展的同时,邻国楚国正谋划着称霸中原的梦想,默默猥琐发育,准备逐个吞并周边这些小国家。

       公元前700年,楚国因绞国(今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在楚国与贰国(今湖北广水市)、轸国(今湖北应城县)会盟时,参与了郧国(今湖北安陆市)带头的随国(今湖北随州市)、绞国、州国(今湖北荆州市)、蓼国(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等小国联合袭击楚国行动而讨伐绞国。

       当楚国正在讨伐绞国时,罗国瞅准这个机会,准备趁机偷袭楚国的都城,罗国派大夫伯嘉前去侦查,结果伯嘉到在反复清点楚军人数时,被对方发现了,返回后带回什么有用的情报,由于罗国不知道楚国的主力人数及位置,最终未敢轻举妄动去进攻楚国都城。

       公元前699年,楚国完成伐灭绞国后的第二年,楚国记着罗国曾经前来侦查准备偷袭的意图,楚武王派屈瑕率领楚军讨伐罗国,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本姓熊,因被分封在屈地(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而以屈为氏,是屈姓的先祖,也是屈原的祖先。屈瑕曾经担任过楚国最高长官莫敖,因此也被称为楚莫敖。

       罗国跟邻国卢国(今湖北襄阳市)提前结盟,由班公率领罗国军队,与卢国军队密切配合,团结一致准备迎战楚军。

       屈瑕出征前,楚国令尹老臣斗伯比为他出征送行时,看出屈瑕有骄傲自大的心态,心中不由得担心起来。暗地里向楚武王汇报申请增援屈瑕,楚武王心想,这次我已经把楚国全部的兵力交给屈瑕统领去讨伐罗国了,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增援,就拒绝了斗伯比的申请。楚武王回到宫中后,跟聪慧过人的王后邓曼谈及斗伯比这荒唐无比的增援请求,心里感觉很纳闷,王后听后,立刻说道:斗伯比担心的应该不是屈瑕的兵力不足而寡不敌众,恐怕是担心他轻敌骄兵必败啊!楚武王听后觉得王后说得很有道理,赶紧派人快马加鞭前去警示屈瑕,让他务必重视罗国,切不可大意轻敌,只可惜派去的人还是晚了一步。

       屈瑕率领楚国大军浩浩荡荡,意图速战速决,直逼罗国都城,大军到达鄢yān水(今蛮河)边后,没有休息就直接七零八落地开始渡河,到达对岸后队伍尚未整顿整齐,就下令向罗国都城发起进攻,楚军将士们一路奔袭疲惫不堪,心有怨言,士气不高,此时罗国军队正面朝散乱的楚军队伍冲过来,楚军队伍乱作一团,此时背后又有埋伏的罗国盟军卢国的军队从背后杀过来,大大出乎楚军全体将士们的意料,整个楚军队伍不整的情况下,被突如其来的前后夹击打得击溃不成军,主将屈瑕也吓得仓皇南逃,罗卢联军一路追击,最终屈瑕逃到荒谷(今湖北江陵县)走投无路,自缢而亡。

       罗国与卢国结盟后对楚国一时的胜利,并不能改变楚国强大的事实。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再次讨伐罗国,罗国被灭。对于罗国被灭的原因,本质是实力使然,但是《国语·周语》中有这样一处记载,将灭国的原因归结于君王的婚姻,大体意思是,婚姻滋生祸福,罗国国君娶了姬姓周朝王族本姓的女子季姬,但是呢,与姬姓季姬的联姻,并没有为罗国谋得有利于罗国的福(利内则福),反而让罗国之外的人得益而使罗国陷入灾祸(利外则取祸),原文如下:

       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 “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耼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外利离亲者也。

       (译文:周襄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635年,周襄王打算用狄人的军队去讨伐郑国,为了感激狄人,周襄王打算娶狄人的女子为王后。大夫富辰急忙劝谏说:

       切不可这么做啊。婚姻是滋生祸福的土壤,婚姻有利于自己则带来福气,婚姻有利于外人则给自己带来灾祸。您现在这么做,注定会使外人(狄人)得益,这不就是招惹灾祸吗?

       以前挚、畴这两个任姓诸侯国,因为大任(大任也称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任姓女子与姬姓周先王结亲)而得福;杞、缯这两个姒姓的诸侯国,因为大姒(大姒也称太姒,是周武王的母亲,姒姓女子嫁给姬姓周文王)而得福;齐、许、申、吕这些姜姓的诸侯国,因为大姜(大姜也叫太姜,是周文王的奶奶,姜姓女子嫁给周文王的爷爷)而得福;陈国因为大姬(大姬也叫太姬,是周武王的长女,姬姓长公主嫁给陈国国君)而得福,这些都是能使本国获利的正面联姻例子。

       过去鄢国因仲任而亡,密须国因伯姞而亡,郐国因叔妘而亡,聃国因郑姬而亡,息国因陈妫而亡,邓国因楚曼而亡,罗国因为季姬而亡,卢国因为荆妫而亡,这些都是使外人得益而本国遭殃的反面联姻例子。)

       这个季姬,应该是周朝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某个国君的女儿,嫁给罗国国君与罗国联姻,罗国有借此与姬姓周王室联姻,共同抵抗强大楚国的目的,但是显然并未奏效。最终周大夫富辰把罗国亡国的原因,归咎于季姬这个女子,并不妥当,显然并非主因,想通过联姻找靠山罩着,最终靠不住,或者说联姻所依赖的靠山不够强大,这个季姬应该是周朝几十个姬姓诸侯国中并不起眼的一个诸侯国国君的女儿。看看上文中富辰所举例的那些正面联姻得利的例子,多数都是小国小姓的女子嫁给大国大姓周王室的国君因为高攀而得利,要么就是像陈国这种小国的国君娶了周武王的长女,有了周武王这样的实力老丈人而得利。

       罗国在前期与卢国结盟战胜楚国后,难免生出骄傲自大的心态,进而失去危机感,不能充分估计面对的困难,饱含斗志去迎战,且楚国和罗国从国家大小军队数量实力对比差距大,第一次伐罗楚国因为轻敌而失败,第二次伐罗楚国严肃认真对待,罗国就很难取胜,这应该才是罗国最终失败和亡国的主要原因。

       罗国公族后世子孙自罗国灭亡后,以故国罗为氏,并且从西周罗国故地今湖北宜城县迁往湖北宜昌市枝江市一带,东汉应劭曾记载: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此外,《水经注》中也曾记载:枝江地,故罗国。这一时期的罗国遗民完全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不久后,楚文王将楚国都城由丹阳(今河南淅川县)迁都到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因为枝江太靠近郢都,楚文王命令罗国人再次南迁,最终罗国人再次向南迁移到今天湖南省岳阳市下属的汨罗市一带,南面的支流汨水和北边的支流罗水在汨罗市屈潭(也叫大丘湾)汇合成汨罗江,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屈原因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县)被秦国攻占,救国无望投汨罗江殉国。

       罗国被灭国后,后代一直怀念故国,痛恨灭罗国的楚国。根据《东莞西门罗氏族谱》和《赖、罗、傅联宗大族谱》记载,战国时期,曾经率领罗国打败楚国的匡正公的第31世孙罗凌甫,非常痛恨罗国被楚国所灭,想着能够打得败楚国的恐怕只有秦国,于是选择为秦国效力,曾主动请命伐楚以夺回罗子国故地湖北宜城,后来因功被封为长沙侯,在今汨罗市一带恢复罗子国,呼吁流离失所的罗族宗亲前来此地定居。

       还有一些罗国遗民,在罗国被楚所灭后,不愿成为楚国臣民,西迁往四川、贵州一带。

【秦汉时期,罗氏由湖南汨罗东迁江西南昌,形成豫章罗氏郡望】

       秦朝末年,匡正公第40世孙,罗凌甫第10世孙罗君用在秦朝担任武陵令,相当于今天湖南常德一带的县令。在监督运铁的一次航程中,罗君用所乘的船在洞庭湖中意外翻沉,有说遭遇风浪,有说撞上石头,同船的老婆黄氏、二弟罗君周、长子罗珍一起遇难。遇难后三弟罗君章(后改名罗君赞)继承了武陵县令的职位,次子罗珠跟随叔叔罗君章继续一起为秦朝效力。

       后来秦朝腐败没落,罗珠转投刘邦,被委任为治粟内史,这个官职属于秦汉时期九卿之一(九卿,即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近身侍卫,卫尉掌管整个皇宫安保,太仆掌管皇家马匹和马车,廷尉掌管国家最高审判机构,典客掌管所有属国事务,宗正掌管皇亲国戚,治粟内史掌管谷货,少府是皇室总管掌管皇家财产及日常生活起居。),罗珠的治粟内史,在刘邦伐秦灭楚的过程中,承担了整个汉军的后勤补给,粮饷督运,兢兢业业,确保万无一失,立下汗马功劳。这个治粟内史的官职在后来汉景帝以后改叫大农令,汉武帝以后改叫大司农,主管国家粮食财政的最高长官。罗珠在任内施行宽松的农业赋税,与民休憩,让早期贫弱的汉朝逐渐变得国富民强,被后世尊称为大农公。

       公元前195年,37岁的罗珠(关于罗珠的生卒年,经过罗氏后人详细考证,生于公元前231年,卒于公元前142年)随西汉开国功臣车骑将军颍阴侯灌婴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收复英布管辖的九江郡、豫章郡(今南昌)。南昌人章交(另一说叫章文)献图给灌婴,称南昌是南北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建议在此兴建豫章郡城,灌婴采纳建议,在南昌开始筑城,后来不久灌婴就返京了,留下章交主持筑城工作。

       公元前192年,耿直的罗珠在朝中遭人嫉恨,难以容身,正好灌婴主持修筑的豫章郡城尚未完成,于是灌婴推荐罗珠调任九江担任郡守,在罗珠主持下,豫章郡城于公元前188年修筑完成,史书记载豫章城方圆十里,有六个门,罗珠在筑城时围着城周围种了很多豫章树(樟树),罗珠后世子孙逐渐被称为豫章罗氏。

豫章罗氏始祖罗珠

       公元前187年,刘邦夫人吕雉专权,吕姓外戚横行,罗珠为避官场之乱,从此告病辞官,携家族隐居在豫章城外梅岭洪崖(今南昌梅岭洪崖罗汉坛),公元前179年吕后去世,汉文帝即位后,于公元前178年委托灌婴前往洪崖邀请罗珠再次出仕,罗珠以孩子们还小难于出仕为由婉拒。罗珠隐居期间,没有俸禄,结草为庐,生活简朴,自称洪崖先生。清贫隐居生活,不忘汉室江山,以“怀汉”、“罗汉”为号,喜欢种植柏树和茶叶,现在的罗汉柏、罗汉茶据说都与他有关,罗珠一直隐居45年,直至公元前142年去世,享年90虚岁。

       罗珠共有6个儿子:长子居厚,公元前199年罗珠33岁时降生;次子宣礼,公元前194年,罗珠38岁时降生;三子成汉,公元前191年,罗珠41岁时降生;四子知政,公元前189年,罗珠43岁时降生;五子祗德,公元前185年,罗珠47岁时降生;六子成通,公元前179年,罗珠53岁时降生。

       豫章罗氏自珠六子之后,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快速发展壮大,如今豫章罗氏子孙占到现在罗氏人口很大比例,所以才有“天下罗氏出豫章”,“天下罗家无二派”之说,自罗珠之始,罗氏家族发展的分支脉络非常清晰,家谱记载也非常完整。

       罗珠第13世孙罗瑭,于公元262年,根据梦境“柏移北林,瑭至南瑭”,向宗族长求解梦后,按照梦境指引骑马一路向南找到一个小村庄,与村里黄姓庄主的女儿成婚,婚后二人在此种下一片柏林,这个村因此得名柏林村,罗瑭也因此被称为柏林公。罗瑭的后代,在晋朝、唐朝、宋朝几个朝代,人丁兴旺,家族显赫,使得柏林罗氏成为豫章罗氏后代中最兴旺的一个分支。

柏林罗氏始祖——罗瑭

      【罗国历史变迁总结,河南罗山>甘肃正宁>湖北宜城>湖北枝江>湖南汨罗>江西南昌】

       颛顼后代祝融吴回之孙求言的妘姓后代在夏朝建立古罗国,位于河南信阳市罗山县,是夏朝的核心诸侯国;

       商朝时期,受商君武丁征伐,罗族人被迫迁往西部甘肃庆阳市正宁县,建立商朝罗国,隋朝时期在此设立罗川县;

       商末投靠周武王,伐商有功,分封到湖北襄阳市宜城县,建立周朝罗子国;

       春秋时期690年,罗子国被楚国灭国,罗国遗民迁居湖北宜昌市枝江市;

       楚国迁都后,罗国遗民再次被迫迁居湖南岳阳市汨罗江市;

       秦国时期,罗国后人罗凌甫公封长沙侯,在汨罗江市一带恢复罗子国。

       秦朝建立后,在此罗子国故地设立罗县,废除分封制,施行郡县制。

       汉朝时期,撤了罗县,改设平江县、浏阳县、汨罗县,归属长沙国。罗国后人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罗氏家族开枝散叶,快速发展,豫章罗氏发展成为罗氏第一望族。

       所有罗族人定居过的地方,周围都会有罗山罗水,山水见证罗族人曾经在此生活过。

罗国罗姓族人变迁示意图

       02 罗姓的其他来源

       罗姓的其他来源主要包括:

       1.西周官职罗氏后人以官职为氏:根据《周礼·夏官·罗氏》记载:罗氏,掌罗乌鸟。意思是西周有个专职掌管捕捉和饲养鸟类的官职叫罗氏,担任这个官职的人的后代,有人以先祖的官职为姓,成为罗姓中一个小众分支,正如上文介绍,其实担任这个官职的人很多都是罗国罗族的人,以善于捕捉鸟类见长。

       2.西汉四川阆中板楣蛮罗姓:春秋时期楚国灭掉罗国后,一部分罗国后人不愿成为楚国臣民,向西进入四川定居在阆中一带,成为板楣蛮的一个分支,板楣蛮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大功,汉朝成立后,刘邦下令免去板楣蛮七个姓氏的租金和税赋,具体包括罗、朴、昝、鄂、度、夕、龚等七个姓。

       3.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鲜卑复姓改罗姓:北魏时期,孝文帝将北魏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对鲜卑族推行全面的汉化改革,包括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这一时期,鲜卑族的带有罗字的复姓叱罗氏、破多罗氏改为单字汉姓罗。

       4.唐朝西域突厥觥瑟罗后代改罗姓:唐朝时期西域有西突厥可汗姓觥瑟罗,率族人迁居中原死于长安,后人多数改为单字汉姓罗。

       5.明朝时期蒙古族姓氏改汉姓罗:明朝时期,提倡留在明朝疆域的蒙古族人多音节蒙古姓改为汉族单字单音节姓,其中有些蒙古姓改为汉姓罗。

       6.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复姓简化为汉姓罗: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特别是唐宋元明清各代中央在推行羁密政策和土地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多音节的复姓,都简化为单字汉姓罗,目前存在罗姓的少数民族包含:满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瑶族、土族、京族、拉祜族、哈尼族、黎族、白族、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

       03 罗字的演进和含义

罗字最早见于商朝的甲骨文上,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上面一张网,下面一只鸟,用以表示张网捕鸟的意思,后来战国的时候,上面的网简化,下面的鸟用隹zhuī来表示,再往后网字进一步简化,下面鸟旁边加了个糸mì来表示捕鸟的网所用材料,最后将下面糸用夕代替,就变成了现在简化后的罗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读罗字:以丝罟gǔ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译文:用丝网罩捕鸟鹊。字形采用网+维组成会意字。古代时候句gōu芒最初创造了罗网。)

甲骨文罗字


罗字的演变

       句芒是上古伏羲时期的一个大臣,又被称为春神、木神、芒神,掌管着草木等万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神,《山海经》把他描述为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古代农耕社会春耕时,都要祭祀春神句芒,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就来自句芒。古代农耕社会,农业是人们生存之本,农作物最大的天敌就是各种鸟类,农作物还没长成过程中,受到各种鸟类侵害,成为鸟儿口中的食物,为了保障农作物健康茁壮地成长,句芒才发明了罗网来捕捉鸟类。

春神句芒

       04 罗姓的祖地和祭祖活动

       罗国从夏朝开始,变迁的历史非常久远,河南罗山县、甘肃正宁县、湖北宜城县、湖北枝江市、湖南汨罗市,都曾经是罗国罗姓罗族人生活的地方,但是离得越久远的地方,祖先的印迹越模糊,离得最近的就是罗国人迁移的最后一站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目前在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原汨罗市城关镇罗城)杂草丛生的荒地中,树立着几块文保碑,证明这里曾经是罗子国的所在地。

湖南汨罗市罗城罗子国城遗址

       现在的罗姓人口,很大一部分都出自豫章罗氏,可以清晰追认的祖地就是目前的江西省南昌市,曾经的豫章城和豫章罗氏始祖罗珠公生活的地方。

       在此地,公元前150年左右,西汉太尉周亚夫在平定汉初吴王刘濞七国之乱后,有感于罗珠修筑的豫章城之坚固,上奏汉景帝为罗珠奉敕建祠以表彰他的功绩,这是最早的豫章罗氏宗祠。后来北宋年间公元974年左右,祠堂年久失修破败,被迫重建;后来明朝毁于战火,清朝公元1822年道光二年又重建,公元1866年同治六年又重修,民国1931年罗姓族人再次募捐修缮祠堂,后来1957年最后一位看守祠堂的老人去世后,祠堂再次被拆毁;最近公元2010年重新立项修建豫章罗氏忠孝祠,并于2015年10月6日正式落成。

       如今,每年的10月26日,在江西南昌市小蓝经济开发区柏林村的豫章罗氏忠孝祠,都会举办祭拜豫章始祖罗珠公大典,成为天下罗氏族人寻根问祖祭奠先祖的重要活动。

豫章罗氏忠孝祠

豫章罗氏忠孝祠内的始祖罗珠公像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