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四维家族
文化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四维家族 > 文化研究
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
作者:  更新时间:2017-12-26 15:45:06 阅读:

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

    罗贯中,字本,号湖海散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长篇章回小说的奠基人。
    他不仅撰写了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三国演义》,而且也是《水浒传》的作者(至少是作者之一),作为两大古典名著的作者,其籍贯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主要因为其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一些材料又语焉不详,家世履历不甚可考。其生卒年月,据鲁迅先生考证,约在1330年至1440之间,一般都说他是元末明初人。

 

    本文对罗贯中故里“东原”说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浒圣地”东平湖周围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关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关于罗贯中原籍的有关史料和研究状况
    1—1 关于《水浒传》作者的争论
    关于《水浒传》的著作权之争,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施耐庵著,一种是罗贯中著,另一种为施耐庵、罗贯中合著。

 

    (1)当代许多学者都承认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如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教授认为:“《水浒传》的著者实为罗贯中”。

    (2)最近,林庚先生在《从水浒戏看水浒传》(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一卷)与浦安迪教授《明清小说四大奇书》皆不承认“施耐庵”为作者。

    (3)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张国光教授也认为:“水浒今存的版本,以100回本《忠义水浒传》为最早,历来承认它的作者是罗贯中与施耐庵,施生平今已无法确考(鲁迅说施是托名)”。

    (4)总之,在学术界承认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是没有异议的。但由于对施耐庵的讨论没有结果,所以当代出版的《水浒传》和“文革”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水浒全传》,最近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江苏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水浒全传》都是署名施耐庵、罗贯中著。
    因此,我们在研究罗贯中籍贯时,应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巨著结合起来。
    1—2 罗贯中故里的研究状况
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故里的争论主要有四种说法。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学术界对罗贯中原籍的意见逐渐集中为“东原”说和“太原”说两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1.“钱塘”说,即说罗贯中是浙江省杭州人。“杭人”、“越人”意同。主要史料有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称“《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称“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称为“越人罗贯中”。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则说:“《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杭州人。”明清时出此说的为数还不少。
    对于“杭州”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杭州是罗贯中新籍。认为号称“湖海散人”的罗贯中年轻时即外出游历。青壮时就来到杭州。在元代,很多北方文人寄寓杭州,罗贯中也许是其中的一位。据《慈溪县志》记载,罗贯中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在浙江慈溪以“门人”的身份,参加祭奠赵偕(宝峰)的活动。同为赵偕门人的李善,籍贯也是山东东平,流寓于浙江慈溪等地。因而,杭州不是罗贯中原籍,而是“寄寓”之地。
    2.“庐陵”说,即说罗贯中是江西吉安人。只有旧本《说唐传》上说他是庐陵人。对于这一条孤证,一直不被学界重视。此说在没有更多的史料、文物证明以前,难以取信。何况本世纪初就有人认为《说唐传》一书非罗贯中所作。
    3.“太原”说,即说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史料只有一条,来自元末明初人贾仲明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所著《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如其所终。”
    “太原”说虽也是孤证,但它是自《录鬼簿续编》被发现六十余年来最流行的观点。因其主要根据是不仅说罗贯中是“太原”人,而且其作者自称罗贯中“与余为忘年交”,因而影响较大。建国以来几部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小说史》均主太原说。不过这几部著作都仅仅是摘取《录鬼簿续编》的记载,而没有作出任何解释。因此,立论显得很单薄。

 

    4.“东原”说,即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主要史料有:明弘治甲寅(1494年)本,庸愚子(蒋大器)序《三国志通俗演义》称罗贯中为东原人;《三国演义》的多种明刻本亦署名“东原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二十四回本)署“东原罗贯中编次”;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杨慎《镌杨开庵批评隋唐两朝志传》中,也提到“东原罗贯中”。
    “东原”是古地名,出于《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大野既潴、东原底平”。(7)这就是“东平得名之始”,“指大野泽已停蓄,水患已去,济水以东(今东平县境)大片土地即可耕作。”(8)据郑玄注,说“东原”即两汉东平都地相当于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以东平为中心。《辞源》记“东原:地名。《书经》东原底平。《蔡传》东原、汉之东平国,今之郓州也。《地理今释》东原,今山东兖州府东平州。”
    今天主张“东原”说的学者,主要根据《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古本所署为“东原罗贯中”,并对《录鬼簿续编》提出质疑的基础上来认定罗贯中为东平人的。近年来“东平”说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以刘知渐、王利器和沈伯俊三位先生为代表。
    刘知渐先生指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一篇‘庸愚子’(蒋大器)在弘治甲寅91494年)年所作的序文中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很早,刻工又很精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贾仲明是淄川人,自称与贯中‘为忘年交’那么,罗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
    王利器先生认为: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所谓杭人,亦即钱塘人,是新著户籍;《续编》以为太原人,‘太原’当作‘东原’,乃是贯中原籍,由于《录鬼簿》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他又说:“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人,还是从《水浒全传》中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东平既然是罗贯中的父母之邦,而陈文昭又是赵宝峰的门人,也即是罗贯中的同学,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王先生因而认定“东平是罗贯中的父母之邦。”最近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最近山西有人谓罗贯中是太原人,这些谬论俱当谨慎思之,则得矣。”

 

    著名历史学家罗继祖教授和山东省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李宏生教授都认为“王利器先生的文章值得重视。”
    沈伯俊先生认为:不能把《录鬼簿续编》的记载视为理所当然的“铁证”。他提出三种理由:
    第一,有比“《续编》”更值得重视的珍贵史料,这就是罗贯中的作品本身。现存的《三国演义》明代刊本,大多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另外几部小说,多数也署名‘东原罗贯中’,谁也没有理由说这些署名,只是根据‘故老传闻’所记,恰恰相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罗贯中本人的题署。”同时他指出“实际上,在文学史上,作家的同辈也好,‘忘年交’也好,误记其籍贯、生平的情况并非罕见。《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是在青少年时代认识罗贯中的,从认识‘至正甲辰复会’中间隔了若干年;而‘复会’之后又过了‘六十余年’,才来回忆罗贯中,误记其籍贯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第二,“现存的《录鬼簿续编》只有天一阁旧藏的明代蓝格抄本一种,天一阁乃是明代范钦所建,而范钦是嘉靖进士,因此,《续编》抄本的年代肯定在嘉靖元年之后,也就是晚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当然更晚于庸愚子写于弘治甲寅(1494年)的《〈三国演义〉序》了。如果拿嘉靖元年精工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与嘉靖元年以后手抄的《录鬼簿续编》相比,哪一种更可信呢?显然也是前者”。

 

    第三,沈伯俊先生文中找出了《录鬼簿续编》中误抄的许多错讹之处,如将“风波”误抄为“风破”将“至正间”误抄为“至正门”等,证明了将“东原”误抄为“太原”的可能性。
    在1994年6月出版的,由沈伯俊先生校理的《三国演义》前言中,他再次写到: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的籍贯,“近年来集中为‘东原’说与‘太原’说之争,我个人是持‘东原’说的。”
    主张“东原”说的学者还有叶维四、冒炘的专著《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刁云展的论文《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载《三国演义学刊》第二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3月版)。另据本文作者的走访,北京大学的吴小如教授和山东教育学院的徐北文教授也都赞同“东原”说。
    1—3 本文的观点
    我们认为罗贯中原籍“东原”说,史料充足,专家论据充分,应予肯定。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认识。
    第一,我们认为作者创作的“故土性”是客观存在的。
    东平能产生罗贯中这样的大作家,是因为当时的东平有适当的“土壤和气候”。这就是从金、元时,东平到临清的运河贯通后,东平成了南北漕运必经之地,东平城发展加快,正如《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这是一个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6.png   

   当时东平辖地甚广,在物质繁荣的同时,文艺事业很兴盛,是元杂剧的又一中心。从南宋起,就有人把梁山好汉的故事演述成话本在街头巷尾说唱,到了元代,剧作家又把梁山好汉如李逵和武松等人搬上舞台。据胡适先生考证,元杂居中演述梁山泊好汉故事的很多,他在《〈水浒传〉考证》一文中就列举了19种,其中东平剧作家高文秀一人的作品就列举了8种。当时,东平文人辈出,不仅产生了元好问那样的著名作家,而且也产生了以写梁山好汉为主的剧作家群,像杨显之、康进之、李文蔚、李致远等。到了朱明政权建立后,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也兴旺发达起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罗贯中,把民间流传的“说三分”根据有关史料集撰为《三国演义》,又把从小接触到的梁山好汉的故事,集撰为《水浒》是顺理成章的。也就是说,东平的经济发达和艺术的繁荣,造就了罗贯中这样的伟大作家。同时也培育出了《水浒传》这样的伟大作品。这正如胡适先生所云:“《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掉下来的”,是“‘梁山泊故事’的结晶”。
    罗贯中从小生活在梁山故事的中心——“东平湖”畔,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这一点从《水浒全传》中可找出许多实证。如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是说吴用从郓城东溪村启程的,“当日吃了半晌酒食,至三更时分,吴用起来洗漱罢,吃了些早饭,讨了些银两藏在身边,穿上草鞋,晁盖、刘唐送出庄门。吴用连夜投石碣村来。行到晌午时分,早来到那村中”书中所云的石碣村,现在叫石庙村,属东平县银山镇,据史料记载:“北宋哲宗年间,该村附近有南栾村、北栾村和石碣村三个村庄,明万历年间,在石碣村东建了一座全石结构的庙宇,三村合称石庙。”本村位于东平湖西北湖畔,村边公路距郓城县城80里左右,村民说过去该村到梁山是70里水路。吴用三更起走,正午能够到达。书中描写与实际距离相符;又如《水浒全传》第六十九回中,宋江领兵攻打东平府时,书中说:“却说宋江领兵前到东平府,离城只有四十余里路,地名安山镇、扎住军马。”经考察地名和距东平州城的距离无误。细读《水浒》就可以看出,凡是梁山好汉的故事发生在东平、梁山、郓城、阳谷一带就和今天的地理环境相吻合。故事离开东平这一带,就不太相符了。这可以说从罗贯中的著作本身,可以看出作家在东平的生活烙印。

 

    第二,我们认为,《录鬼簿续编》中的“太原”也许不是指山西太原。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太原不止一个,如宁夏固原附近过去叫过太原:山东东平附近也叫过太原郡,即魏晋之际,齐州的下属郡,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条”曰:“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经东太原郡南。”另外,中法战争前越南北方有一个山西省,省治也叫太原。这说明在中国古代至少有三个太原。只是因为两宋及明清直到现在,山西太原都是省,府治所,名气大,名称使用时间长,所以广为人知。因此,人们很容易把《录鬼簿续编》中的“太原”理解为山西太原。但这并不能排斥书中是指其它太原,尤其是“山东太原”的可能性,因为该书作者是山东人。既便不这样认定,由于历史外上还有几个鲜为人知的太原存在,那么《续编》一书中的“太原”作为山西太原说的唯一史料,也就不那么可信了。
第三,关于所谓山西祁县河湾村发现所谓罗贯中家谱一事,我们认为其中漏洞百出,不可征信。
    原报导载《中国文化报》1996年9月29日,说在山西祁县发现罗贯中家谱曰:“本朝初(指明朝——引者),吾祖讳本,贯中、流他乡,有钜著。在正本的字谱排列中还详细地介绍了父、母、妻、儿的情况,与明代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的文字记载相吻合。”(25)对此,我们的疑问是;一、既然是家谱,罗贯中又有钜著,他是个名人了,也能为祖上生辉了,为什么没有生卒年代呢?二、所谓家谱上记载了罗氏父母妻儿的情况并和《续编》上相吻合,但《续编》上只字没有谈及他父母妻儿的情况,那怎么能吻合呢?
    二、有关罗贯中的调查
    2—1 调查的方法
泰山名人研究室和东平县政府联合组织了调查组,对罗贯中家乡东平一带进行了多次调查。在有组织的调查中,我们作了大量的记录,并有被调查人写出的书面材料,材料上由被调查人和调查人签字。还搞了部分音像材料。调查是严肃认真的。
    调查虽然没有取得与罗贯中有直接关系的文字史料,但搜集了大量有关《水浒传》上的地名、人物的故事和传说,并对东平县与“水浒”故事有关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内容将以调查报告形式另文发表)特别使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取得了一些有关罗贯中在东平的“口碑”材料,现发表如下:
    2—2 霍希贤与罗本
    有关霍希贤和罗本的第一个材料,来自东平县文物所所长吴绪纲在1981年全县文物普查的记录。
被调查人是东平县霍家庄的霍树元,他说:“我们家族在元代兴盛,有位壮元叫霍希贤,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壮元府)建在了宿城,府府相邻。自罗水浒问世,引起官家不满,满门追杀,罗家府弟罗姓均走往他乡。后罗家府弟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就引出了现在几个姓的罗庄而没有姓罗的了。”
    1997年初对霍家庄的第二次调查中,现年70岁老人霍衍皆说:“我们霍家在东平是有功名的,据说在元朝曾出了个壮元霍希贤,壮元府在宿城东西大街路北,壮元墓在宿城西南。我们霍庄是从宿城,搬往堤子,后又从堤子迁居霍庄而得名。所说,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对上述有关霍希贤和罗贯中的二则证明材料,经我们核对有关历史资料和对实地进一步考察,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第一,霍希贤和罗贯中确为同时代人。元史记载“元延祐五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护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人”。又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从史料看,东平人霍希贤是元延祐五年(1318年)状元。此时距元朝灭亡还有50年。是和罗贯中同时代的东平历史名人之一。他的官称为“赐进士及弟奉议大夫广平路威山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总管管内劝农事。”(广平路:可能是广平路,今河北永年;威州:今河北威县;奥鲁:蒙古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劝农事:官名。笔者注)据了解霍希贤在东平写的碑文有三件尚存,即元东平路新政颂碑、东平元代文庙内一方碑、东平龙山上有霍氏碑文一方。
    第二,经核对地方史料和实地调查,证明霍希贤状元村和状元墓都在宿城附近,靠近现在的侯罗庄、姜罗庄、李罗庄和刘罗庄,与材料所述相符。
    东平地方志记载:霍希贤状元之墓,位于州城东三十里。经考察霍氏墓位于现今马庄村北,据该村52岁的展延安和50岁的李广海说该村村北的一块地,村民长期叫它“石羊子地”,因为从他们记事时起,地上就躺着很多石羊、石马石人、石猪等,是在1976年春天,村里成立科技队时为修猪圈,把这些石刻都打碎垒猪圈了。现在仅展延安家有几块石头和一个羊头。当地人都说此地为“皇林”或“霍状元林”可以认定,宿城马庄的“石羊子地”就是当年的霍希贤墓,与地方志记载相符。
    我们调查了霍氏后人霍衍兴,他说:“1958年我去犬羊乡出夫(当地人叫出官差叫出夫)时,路过宿城,我们霍状元府还有府门,府门前两边一边一个石狮子。状元林还有石人、石猪、石羊、望天猴等等。”
    第三,经与东平县有关单位核实,现在宿城附近的几个罗庄,确实一个姓罗的人家都没有了。但我们还了解到,宿城的霍姓人家也从宿城消失了。这一点也基本与材料相符。
    从这些口碑中,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地说霍希贤和罗贯中是一对生活在元末东平的好友,也不敢说罗贯中故里就是东平罗庄,因为这要有待于日后更翔实的史料出现或者有更为可信的考古材料来证明。但毕竟我们在东平首次发现了与罗贯中故里有关的口碑材料,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据此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霍、罗两姓双双离开了原住地?霍希贤是否和《水浒传》作品本身也有什么联系?
    2—3 二圣宫和罗本
    二圣宫,古称二圣堂,创于元初,时珍建,今圮。地址在徂徕山竹溪六逸址南。在调查时,我们听山东泰安教育学院政史系主任李安本副教授介绍,他从上中学起,就经常听他叔父李平湖(泰山郊区地方名儒)说,罗贯中是在二圣宫内写的《三国演义》,二圣宫附近山阳村一带过去的读书人大都知道这个传说。(34)类似传说,刘宪章教授也听一些研究泰山的学者给他讲过。
    这项调查,虽不能直接证明罗贯中是东平人,但起码可以证明,罗贯中在从事创作时,曾经从新籍又回到过故里,并在李白等人曾到过的竹溪名胜隐居写书。


 

    三、结论

    从对罗贯中故里“东原”说的史料和研究成果的整理入手,通过我们的研究和调查所得,认为罗贯中是东平人,是可信的。应该进一步引起史学界、文学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