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四维家族
谱牒编撰
 您的位置:首页 > 四维家族 > 谱牒编撰
盛世修谱的意义不可低估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20-04-14 10:12:19 阅读:

盛世修谱的意义不可低估

       完善国史需要修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档案局(1984)七号文件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大量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家谱在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极需要家谱来寻根究底,查找自已的血缘关系。”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 》办社图函[2001]29号 《通知》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一九八四)七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一九九七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

       溯源侨裔需要修谱。

       二 0 0 0年六月,由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二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商,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篡《中国家谱总目》,这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撰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它将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著作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

       考古科研需要修谱。

       宗谱在当代,尤其对于历史考古,人类基因研究,遗传病医学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它与国家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地方志(或某某县志),并成为三大史料来源之一。所以修宗谱也不像某些人宣称的那样是搞封建迷信,宗谱也是很重要的。我国的某些有历史价值的宗谱,至今还被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掠劫并在他们的博物馆里收藏.。

       西方人嘲笑我们国人没有信仰,可他们哪里懂得我们中国人信奉自己祖宗的生活思想,以及祖宗对自然规律的洞察.总结和严格遵循的智慧。为了追寻祖宗的教诲总结先辈智慧,特此修谱以传后人。

       家庭教育需要修谱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长辈叫什么,它是寻根、留本的家珍。“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人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后人缺乏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不关心也不过问本家族的发展历史。所以谱牒有利于增知、育人。

       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族人的标志。寻华夏之根,溯姓氏之源,这是每个华人的愿望。树民族之碑,立炎黄之传,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华夏族人有叶落归根的优良传统,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他总要寻找自己的根。寻根的意义在于让天下所有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不忘根本。这样,即使一万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仍然能够知道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根。

       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里,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要走出家门,还要走出国门,这是今后子代裔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宗族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往来。

       承先启后需要修谱。 

       通过修谱,为祖先竖碑立传,把他们的育人和创业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或后一代人神圣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家谱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是一家一姓的根,它记录着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姓氏发源、生息、繁衍无始无终的过程。因此,各家各姓都极为重视修撰谱牒。一部完善的家谱,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鲜活的生命史和奋斗史。而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们则可以从其中领悟出一个生命群体的强大力量,一种家族遗传的神秘密码,一种超越历史局限的广阔视野。真可谓“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

       中国人百善孝当先,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

       修谱,赞美祖先,既要虔诚、热情,又要实事求是。所谓“有美不扬,是没祖也;无美而称,是诬祖也;实事求是,不忘祖也。”只有深入调查、详细记载、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迹。本乡本土、本宗本族的榜样才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切感,我们所续修的家谱也因此才更具有真实感和历史价值。往古所以知今,明鉴所以照形,让先人的祥光永远佑裕子孙后代前程似锦、生活红火。

       弘扬家风需要修谱。

       古有三代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乱世藏金,盛世修谱”。历史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不能涵盖修谱之要义。如果不修谱,有些人家为新生后辈起名都无法“按谱就班”了,很容易乱伦犯上、紊乱辈系,后果严重。

       十年浩劫严重破坏了几千年文化的传承。青壮年赶上了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有史以来最为丰富时期。比较而言,人们似乎生活得幸福快乐,但灵魂深处却丢失了很多……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最大的失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子女教育的失败。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是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

       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教化子孙传承家风,人才辈出,才能实现家族子孙光宗耀祖。

       家庭幸福需要修谱。

       朱元璋在建国初即颁布著名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孝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修谱即是行孝。故民间流传说:30年不修谱,视为不孝;60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90年不修谱,视为家族中严重缺乏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保障家庭幸福的根本。

       古人云:人生有五大灾难,即天灾.人祸.盗贼.官符.不孝子孙。可见家庭出现不孝子孙是何等的不幸。因为不孝则不和,不和则贫穷,贫穷则无知,无知导致疾病,疾病导致家庭衰落乃至灭亡。事实说明:不孝是无数家庭不幸的重要根源。因此,实现家庭幸福必须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家兴业旺需要修谱。

       古人云:有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之家;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家规.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谱.家规.家训.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

       没有家谱.家规.家训.家风的家庭,就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环境。

       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遵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

       一个家庭能否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其关键性的因素就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家风相传问题。在家风的传承问题上,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教的作用更不可替代。这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因此,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他还以个人为例来说明家教对于自己成长的影响。

       在他看来,在一个家庭或者家族里面,只要家庭成员或者家族成员能够长期按照家训、家规、家教发语行事,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家庭或者家族就会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家风”。这样的家风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它用之于家庭,不仅使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得以顺利地成长,而且也使家庭之中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顺利地“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相关链接:

       伟人名人论家谱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乐为百姓修家谱 甘洒汗水掘源流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