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四维家族
重要事记
 您的位置:首页 > 四维家族 > 重要事记
罗一秀:18岁与14岁的毛主席结婚,建国后主席亲自为她破例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9-14 06:51:21 阅读:

罗一秀:18岁与14岁的毛主席结婚

建国后主席亲自为她破例 

2023-09-13 20:38

前言

提及毛主席的第一位妻子,大家很容易会想到杨开慧。她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革命领袖,也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的母亲。

她与毛主席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革命道路上互相支持的密切战友。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杨开慧之前,毛主席实际上有过一位比他大四岁的妻子。当然,这段婚姻并不是毛主席主动追求的,而是封建社会下的一次包办婚姻。

在1936年的陕北,毛主席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有一次对话,毛主席提到了他在14岁时娶了一位比自己年长4岁的妻子,但他们并没有一起生活过。

这可以算作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事情。在中国建国后,毛主席曾制定了一个未写明的严格规定,但最终他亲自打破了这个规定,原因就是罗一秀。

罗一秀是一个怎样的人,竟然让主席亲自打破规定?她与毛主席结婚的原因是什么?主席为了她违背了什么规定?

包办婚姻,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初的中国仍然是个封建社会,大多数人的婚姻并不由自己决定,而是由父母来安排。

这种现象被形容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像毛主席这样的人物,也无法逃脱被父母安排的婚姻。

在1907年,罗一秀在家里的安排下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的父母之所以青睐罗一秀,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他们认为罗一秀与毛家门当户对。罗家是一个富裕的商业家庭,而罗一秀的父亲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

罗一秀在父亲的影响下,有时也会读书和认字。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孩子基本上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所以会读书和认字的女孩子非常罕见。

而毛家也是一个富裕的农户,因此门当户对的条件是符合的。

第二个原因是毛主席的母亲喜欢罗一秀。在那个旧社会,母亲的意见对于媳妇进门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毛主席的母亲只看了一眼罗一秀,便被她的大方得体和博学多才所吸引,立即同意了这门婚事。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罗一秀与毛主席有着亲属关系。

罗一秀的奶奶和毛主席的爷爷是堂兄妹关系,这使得双方的家长都对彼此的底细非常了解。

因此,两人的结合不仅能够带来百利而无一害。完全符合旧时代的“骨肉还乡,亲上加亲”的传统。

这门婚事引起了双方亲友的高兴,但唯独两个当事人心情低落。

罗一秀感到苦恼!她的父母没有问过她的意见,就将她嫁给了毛家,就像随便卖货的小贩一样。

在深夜里,她独自躲在被窝里哭泣,思考着自己究竟是一个女人还是一个商品。

毛主席也感到十分苦恼!

对于这位新媳妇,虽然当时毛主席还很年轻,但由于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他对这种具有封建色彩的包办婚姻感到非常不情愿。

毛主席也厌倦了父母亲戚为自己操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事实上,年轻的毛泽东非常孝顺。

无奈之下,毛主席与罗一秀步入了婚宴的殿堂。

但尽管毛主席将自己的婚姻大事交给了父母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同这段婚姻。

毛主席在婚后直接说道,“尽管我们结了婚,但你依然保持自由,我不会把你当作妻子对待。”

毛主席明白,罗一秀是封建社会下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他一直以“姐姐”来尊称罗一秀,两人相互尊敬,像朋友一样相处。

相敬如宾,三年后不幸去世

面对毛主席坦白的婚后声明,罗一秀并没有产生过多的情绪反应,而是选择顺其自然。相比当时的其他女性,她的思想已经非常进步。

尽管如此,她仍然深深地信奉“三从四德”的观念。

她对包办婚姻并不满意,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又能改变什么呢?

慢慢地,罗一秀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只专心侍奉公婆,对丈夫照顾备至却不过度干涉。

在毛家生活的几年里,罗一秀表现出对公婆的孝顺,对丈夫的体贴,对弟弟和弟妹的关爱。罗一秀在空闲时间还会帮毛主席的父亲清点账本。

她不仅具备识字的能力,还擅长算术,因此深受毛家人的喜爱。毛主席的父亲甚至将她视为未来的继承者,并亲自培养她。

大家都说罗一秀是一位温柔贤淑且有才干的好媳妇儿,这样好的媳妇儿真是稀罕。

但假如没有包办婚姻,罗一秀的人生或许是另外一副模样。

民国时期包办婚姻的照片

婚后,毛主席除了帮助父亲做农活和记账,还非常喜爱阅读,经常去别人家借书来阅读。

无论是古代文学经典还是思想家的作品,他都会认真地阅读。

封建社会的束缚就像是一个威胁生存的魔窟,使毛主席越来越明白,旧时代的中国迫切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他决心寻找一条拯救国家和人民的道路。

毛主席明白要接触更多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得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的认可,他意识到不能一直待在偏远的乡村,必须去外地走一走。

然而,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是个固执的人,不愿意让他离开家去外地。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罗一秀突然说道:“润之如果想去,就去吧,家里还有我呢!”

罗一秀明白毛主席的志向非凡,虽然他对她并不怀有好感,但她仍然以礼相待,并且清楚地知道毛主席不是平凡之人。因此,她难得地请求公公让毛主席去长沙求学。

对于毛主席和罗一秀的婚姻,毛贻昌无法阻止,他只能将罗一秀的名字写入毛氏族谱,以示她是毛泽东的原配妻子。

在离开之前,罗一秀嘱咐毛主席说:“好好照顾自己,家里有我。”

毛主席当时为了天下苍生而奔波,而罗一秀则是围绕毛家转,解决后顾之忧。然而,悲剧的命运注定了她的结局。

在毛家生活的第三年,罗一秀得了严重的细菌性痢疾。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她最终不幸去世,年仅21岁。

毛主席在长沙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立即回家。但他只见到了罗一秀的牌位,不禁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罗一秀的去世对毛主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让他意识到某些封建陋习对人民的危害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地步。

怀着这样的想法,毛主席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然而,尽管他非常忙碌,但他从未忘记罗家对他的恩情,而罗家对他的待遇也一如既往。

一次毛主席回家时,罗一秀的父母说道:"秀儿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我们罗毛两家仍然是姻亲,以后要保持常来常往。"

毛主席听到罗家父母的嘱托,感到非常悲痛,他郑重地回答:“只要你们有需要,无论是任何困难,我都会义不容辞地帮助。”

这句承诺,贯穿了毛罗两家几代人的情感纽带……

一句承诺,打破自己立下的规矩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亲戚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他帮助他们在北京找到好的工作。对于这些请求,毛主席一个都没有答应,甚至包括自己的堂弟的请求也坚定地拒绝了。

毛主席明白,如果他今天答应一个人,明天、后天乃至以后还会有更多人找他帮忙安排工作,这样与旧社会又有何区别呢?

毛主席的革命目标是推翻封建的旧社会,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新中国,而不是为了延续旧有的体制…

所以,毛主席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那就是不得安排任何亲戚在北京工作。

然而,没有人预料到,毛主席竟然会亲自打破了这项铁律…

毛主席与罗一秀的弟弟罗石泉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早在1925年,毛主席带着杨开慧和孩子回乡探亲并从事农民工作期间,与罗石泉有多次接触,并亲自培养他加入党,参与革命。

1941年罗石泉被捕出狱后,面临着一无所有和生活困难,主席得知他的困境后,通过他人送去一些银两和两百斤大米,帮助他渡过难关。

1950年,毛岸英回乡探亲时,毛主席特地交代他务必去看望罗石泉,详细了解罗家人的现状,并向他们转达他的问候。

毛主席还表示,可以安排一位罗家人来北京工作和生活。

毛主席一直坚信“一诺千金”的原则。尽管他没有正式承认这段婚姻,但他答应承担起照顾罗一秀一家老小的责任,就一定会做到。

毛岸英怀着父亲的嘱托,专程前往韶山冲与罗石泉见面。毛岸英以亲切的口吻称呼罗石泉为“舅舅”,并关切地询问他的生活状况。

罗石泉得知毛主席愿意帮助他去北京工作后,感到非常感动,热泪盈眶。然而,作为一名明事理的共产党员,他坚定地表示拒绝:“我是党员,我要以身作则,不能让毛主席为难!”

毛岸英看到这一情景,心生善良和聪明,便主动提出可以带罗石泉的一个儿子去北京工作。

“非常感谢你的好意!我们家里有田地,地方上也有工作,足够孩子们自给自足了,不需要给国家添麻烦。”

罗石泉抹着泪感谢毛岸英的关心,婉拒了孩子的好意。

毛岸英回到北京后,向毛主席转达了罗石泉的话和他目前的生活状况。毛主席对罗石泉的坚持和懂得大义表示赞赏,并决定资助他一些钱,帮助他改善生活。

主席提出让罗石泉来北京工作,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和他自身的优秀品质,还有一定程度上受到罗一秀的影响。

1950年5月1日,党中央发布了中国新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旨在彻底消除娼妓、买卖婚姻和拐卖妇女儿童等不良制度。

毛主席对整改婚姻法的奋力推动,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包办婚姻”,而这种经历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其对人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树立一种新型的家庭观念,为中国人民逃离苦难创造条件。

结语

罗一秀生活在旧社会,不幸地经历了包办婚姻,被当作商品般出售。同时,罗一秀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幸结识了毛主席,这给了她在黑暗中找到一丝光明的机会。

毛主席对罗石泉的特殊照顾是出于旧情,而罗石泉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了主席的尊重和赞赏。

毛主席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还使人民从精神上彻底解放,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深爱国家和人民,始终为国家和人民着想。

(罗会清录稿)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