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罗氏传媒
通知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罗氏传媒 > 通知公告
讣告: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特殊贡献者罗鹏飞功臣逝世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18-11-23 18:24:17 阅读:

(【2018】传媒字第003号)

讣  告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功臣

中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特殊贡献者

罗鹏飞宗亲逝世



        罗鹏飞   珠公67世(来字辈)南昌人 ,1934年12月生 ,于2018年11月23日晨7点29分去世,享年83岁。
       罗鹏飞同志是我国核工业事业重要贡献者,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特殊贡献的共和国功臣。是广东翁源下庄希望铀矿床发现者,该矿床永远载入世界地质找矿史的史册。741矿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核原料,受到军委通令嘉奖。

       罗鹏飞同志的灵堂设在在朝阳中路南昌卷烟厂宿舍,星期天(2018年11月25日)上午8点半在西山万寿殡仪馆开个悼念会。

 
       联系人:罗源,

       电话:13870872997。


附:资料

南昌老人罗鹏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找到铀矿

 卸下荣耀享受平淡生活


罗鹏飞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而在辉煌的背后,却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罗鹏飞便是其中之一,他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原子弹事业,先后任中南309支队11分队技术员、地质科副科长兼实验室主任,为我国制造原子弹寻找铀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罗鹏飞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现住在南昌卷烟厂宿舍的一幢老式的混凝土楼房中,房间比较狭窄,家具也很老旧,门窗因油漆脱落而显得十分斑驳。多年前,老人患上了脑血栓,经抢救后化险为夷,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行动有些吃力。可是罗鹏飞却很乐观,“人老百病生,这是不可避免的。”
       平时罗鹏飞像那些普通的老人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
       为保密不穿军装
       1952年,18岁的罗鹏飞从中南第三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湖南水口山从事地质工作。1955年,中央为了集中开展铀矿勘查,决定在全国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地质会战”。为此,罗鹏飞所在的二机部309地质大队也被编入部队序列,实行军事化管理,罗鹏飞成为一名不用穿军装的军人。
     “我们309地质大队,当时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罗鹏飞告诉记者,二机部是国家专门为研制原子弹而成立的,首任部长是宋任穷上将,副部长一个是刘杰,另一个是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铀是制造原子弹的原材料,当时国家出于保密需要,规定寻找铀矿的地质队可以不用穿军装,但却是标准的军事组织,国家很重视。”

     “禁区”里寻找铀矿
       1956年年底,罗鹏飞作为309地质大队11分队的技术员,和战友们一起辗转跋涉,在粤赣交界的深山密林中,历经千辛万苦,却始终没有找到铀的踪迹。为了取得突破,1957年年初,罗鹏飞与队友们带着一台伽马仪来到粤北的下庄一带,在这里进行拉网式详查。
      下庄是山区里一个仅有十余户农家的小山村,这里到处分布着大片大片的花岗岩。那些天,罗鹏飞每次上山都在这些乱石间搜寻,试图在花岗岩岩体内发现大型铀矿床。“这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先例。国内外有一些专家,甚至悲观地下了断言:中国的花岗岩中,不可能形成有工业价值的大型铀矿床,将花岗岩区视为找铀的‘禁区’。”罗鹏飞说道。
      不过,他却不认同专家的意见,罗鹏飞认为,“我们不应该受所谓定论的约束,而应该冷静地进行客观分析,才能提高认识。”


  铀矿石    


       载入地质史册的发现
       1957年8月上旬的一天清晨,罗鹏飞带领找矿员谢本武、周四保等上山勘查。这天和往常没什么两样,然而,这一天发生的事,注定要载入史册。
       那天早晨,罗鹏飞与队友走遍了各处仍无进展,还不小心闯入了“禁区”。罗鹏飞思虑良久,下定决心,“我们既然来了,就要探它个水落石出!继续前进,分散勘探!”
       突然,找矿员谢本武叫喊着,急忙向罗鹏飞奔来。“找到了!罗技术员,找到了!”谢本武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挥着手结巴地说:“找到了!真的!一千伽马以上!”罗鹏飞一听,心里明白了什么,抓起伽马仪拔腿向一块巨大的花岗岩跑去。
       一块巨大的圆滚滚的石头,它犹如传说里女娲补天的七色石,在夕阳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罗鹏飞惊呆了,迅速地操作伽马仪。从耳机里传出的“嘎嘎”的声音,强烈冲击着他的耳膜。伽马仪表盘上的指针,则像上满了弦的钟表,一个劲地往高挡指数的刻盘冲击。
       一百,满!五百,一千,满,满!罗鹏飞一连调了三个挡,指针都达到最高指数。为保险起见,他又扩大了探测面,从大圆石向悬崖方向不断前移,终于确定了这里是一条厚度大、品位高、极富开采价值的铀矿带。
       压力下诞生的“希望矿床”
       然而,罗鹏飞的发现,最初并未获支持,甚至差点被权威否定。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铀矿地质勘探开始是中苏合营,后改为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进行,最后改为苏联专家只作顾问。在苏联地质学的理论上,中国花岗岩中不可能有大型矿化带,罗鹏飞的发现无疑是挑战权威。
       在这关键时刻,上级领导和党组织给予了全力支持,这也给了罗鹏飞和队友们极大的鼓舞。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在翁源下庄打出了近200米长的坑道,连续发现3个矿体,品位更由原来的0.03%增加到0.1%。随着工作的深入,1号普查钻孔中200米以下又见到了铀矿化。罗鹏飞怀着激动的心情给领导写了一份建议书,提议由普查揭露转入深部勘探。
       后来,这个矿化带经勘探,终于发展成为我国第一个花岗岩中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大型铀矿床,正式定名为“希望矿床”。

  金属铀

    

       卸下荣耀享受平淡生活
       出于保密的需要,罗鹏飞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取得的辉煌成绩都深埋在心底。1960年,他与22岁的南昌卷烟厂女工王英秀结婚。1984年,罗鹏飞转业到南昌卷烟厂,在这个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气质和本色,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过,由于王英秀在卷烟厂是个名人,18岁就当选省级劳模,罗鹏飞似乎成了陪衬妻子的绿叶。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逐步对“两弹一星”解密。1993年12月,在发现下庄大型铀矿36年、原子弹爆炸成功29年之后,下庄花岗岩型铀矿勘查项目和他的发现者之一罗鹏飞,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所在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时,王英秀才知道罗鹏飞做过什么。
       此后,罗鹏飞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许多回忆录里,厂里的同事或者亲人就此询问他时,他总是以“同名同姓”回避别人的敬仰。“我不愿意躺在功劳簿里,铀矿是整个队找到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在采访中,罗鹏飞多次这样说道。现在,罗鹏飞像那些普通的老人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往老头老太堆里一站,没人能认出这是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然而,罗鹏飞却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过去的辉煌就让它过去,我只想这样每天和老伴喝喝茶、散散步,快快乐乐度过余下生命的每一天。”

 
       (资料:罗新友   编辑:罗会清)



相关链接:

罗鹏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找铀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