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罗氏传媒
罗氏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罗氏传媒 > 罗氏新闻
两会”重现“拱手礼”,传统礼仪文化的复兴融合了时代精神!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20-05-04 07:22:01 阅读:

两会”重现“拱手礼”,

传统礼仪文化的复兴融合了时代精神!

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钱穆

主播跑两会——第四篇(文明礼先行)

点击播放

       目前全国各地方“两会”已陆续收官。即将迎来2020年全国“两会”在北京的召开。

疫情当前不握手“两会”新风“有礼”作紀

点击播放

       今年的地方“两会”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两会”代表见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礼”,成为今年一道独特的、很接中国传统文化地气的风景。

点击播放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点击播放

       礼仪生活交织着种种敬意与温情,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世代传承。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很多都是从传统社会中传承发展而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现代常见的“拱手礼”的文化内涵与形势特征:

       拱手礼的历史渊源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无时不在。“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这首儿歌让我们从小懂得基本的相见之礼。

       然而“握手礼”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古代用的是“拱手礼”(作揖)。拱手礼在古代用于一般性的打招呼。即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向对方致意。

       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以表自谦。自西周以来,同辈间见面交往已在广泛使用。《礼记·曲礼上》记载道,“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也记载了子路对孔子行拱手礼,“子路拱而立”。

古人见面行拱手礼

       中国古代在秦汉以前延生的礼仪规范动作,大多数是在慧识悊学指导下产生。以观察人体生命动态和静态能量场是否符合“得一”的原则而确定。“抱元守一”,是肢体动与静的普遍要求。

       垂手于身体两侧,人体仍然处于左右阴阳独立的分散状态。

       而左右手阴阳叠合以后,身体能量场则处于较为理想的“合一”场态。

       拱手礼的形式与内涵

       拱手礼的核心动作是“拱手”。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一般适于对平辈)或微俯(一般适于对尊长),双手相互握合于胸前,形成一个拱形,也可一手虚握,另一只手包住,不高于颚,不低于胸,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用于遥祝时,手可抬高,宁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拱手礼示范图

       需要注意的是,拱手礼男女有别。中国古人以“左”为敬,因此男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包右手,以左示人,表示真诚、友善与尊重;女子行礼时,右手在外,左手在内。简单来说,就是“男左女右”“男抱拳女压手”,约定俗成。如遇丧事,则正好相反。

       拱手礼的适用场合

拱手礼毫无疑问是礼仪界的一张“王牌”。重大节日可以用,重要场面少不了;见面可以用,告别也能用;祝贺恭喜可以用,感谢道歉同样行。“一对一”可以用,“一对多”不失礼;站着可行,坐着同样行。

       除夕夜,新闻联播主持人拱手致意:“给您拜年了”,亿万观众收到新春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拱手礼和抱拳礼不同,使用场合也不同,不要混淆哦。抱拳礼,是习武之人的通用礼仪,大致有两种,一是“右掌左拳”,有决生死之意;二是“左掌右拳”,表示切磋而已。

抱拳礼

       拱手之礼,简单、方便、实用,更重要的是卫生。行礼时,人与人之间相隔一米半左右,符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流行病学专家要求的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

见面拱手,吃饭分餐。既能避风险、保安全;又能顺人情、得事体,何乐而不为?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敬人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

       传统礼仪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从今年地方“两会”代表见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礼”可以看出,传统礼仪文化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充分说明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将“礼仪”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良好契机。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