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罗氏传媒
名人轶事
 您的位置:首页 > 罗氏传媒 > 名人轶事
罗振玉两次抢救明清档案始末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17-09-15 16:58:27 阅读:

罗振玉两次抢救明清档案始末

 

罗振玉
(1938年摄于旅顺)

▲皇史宬
▶内阁大库

 

 

 

        毕爽 本报记者凌凤

       大连日报上周刊登的《罗振玉与旅顺博物馆》一文,梳理了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与旅顺博物馆的深厚渊源。旅顺博物馆共收藏罗氏旧藏古器物、甲骨、内阁大库档案、古籍图书等7000余件。

        7月21日至9月20日,“功在不舍——罗振玉与明清档案”在旅顺博物馆分馆展出。本次展览为旅顺博物馆罗振玉系列展览之一,是旅博“百年纪念”系列展之一,也是旅博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首次合作。旅顺博物馆所藏明清档案是罗振玉经过转让、捐赠后,最终留在身边的,其价值可以想见。展览展出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遴选的精美档案,不乏曾经“秘不示人”的宫廷秘档。

        档案,关系到国家大政,历朝统治者都十分关注档案的保管。然而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时局动荡中,明清档案迭遭劫难。关键时刻,一代学者罗振玉凭借学识和眼界、热忱与忠贞,一次又一次抢救下明清档案。

        珍贵史料成“无用旧档” 第一次出手免其“火劫”

        明清两代的档案库房主要有两个:一是皇史宬,二是内阁大库。

        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是目前档案保存最完整、建筑最古老的皇家档案库房。在这里曾存放过明代的实录、宝训及清代实录、圣训、玉牒等皇家档案。

    内阁大库,位于紫禁城内东南隅,西临内阁大堂,北对文华殿。内阁大库是清代最重要的档案库,保存着清代皇家档案秘笈、内阁各机关日行公事档案文件以及从盛京(今沈阳)移来的满文老档等入关前旧档。

    清代晚期,内阁大库年久失修。至溥仪继位,载沣摄政,欲寻清初摄政典礼档案,属下因大库混乱而未能找到,竟妄奏“库中无用旧档太多,请予焚毁”。此时有人在库中发现宋写本玉牒残片,罗振玉得知后,以自己的学识断定,此为《宋史·艺文志》中的《仙源集庆录》、《宗藩庆系录》,极为珍贵。罗振玉向管理学部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张之洞建议,书虽残破,但也应保存。于是张之洞奏请将大库的善本书归学部国文馆保管。而大库的档案经内阁会议,概以“旧档无用”,奏请焚毁。

    罗振玉时任学部参事,在接收书籍时发现,大量红本、题本等档案堆积如山,竟是已奏准待毁之物。罗振玉随手抽出几件,便是清前期重要档案,于是罗氏再次急请张之洞抢救下这批档案。但张之洞也十分为难,既已准奏,如何驳回?但他还是嘱咐罗氏,设法转回学部,但不要漏于外间。罗氏与会稽司宗树柟商议如何运送档案,宗言:“部中甚惜费,若堂官不肯出费怎么办?”罗言:“如果这样,钱我拿。”后来这批档案又被送往国子监敬一亭,几经周折,才被保存下来,这是罗振玉第一次抢救内阁大库档案。

    国家档案竟成“还魂纸” 第二次出手举债追宝

    罗振玉第一次抢救出的明清档案,虽免遭“火劫”,却没有终止厄运。1921年,这批档案从国子监搬到设在午门的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当时的民国官员根本不去考虑它们的价值,甚至有内部员工开袋偷盗,对档案造成极大损害。后来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财政不足为由,将这批“烂字纸”作价4000元,卖给北京同懋增纸店,而纸店竟将它们用作“还魂纸”的原料。在此过程中,也有人从中抽取,贩卖于市。

    此时正值罗振玉从天津到北京出差,发现市面上有卖洪承畴揭帖和高丽国王贡物表的,他断定这是出自内阁大库之物,遂追溯源头。当得知纸店已将一部分档案发往造纸厂后,当即允诺,以3倍其值买下所有档案。为此罗振玉奔走于京津筹款,同时命人速速追回已发往定兴和唐山的档案。这是罗振玉第二次抢救明清档案,亦是近代著名的“八千麻袋”事件的一部分经过。“八千麻袋”事件,是清代200多年人为损毁档案最严重的一次。若是没有罗振玉的当机立断,举债赎回,恐怕如此珍贵的明清档案,后人无法再见。

    ■延伸阅读

    “功在不舍——罗振玉与明清档案”展览精品赏析

    《崇祯二年敕谕琉球国王世子尚丰》

    旅顺博物馆藏 明崇祯二年(1629年) 长172厘米 高55厘米

    琉球国,位于中国台湾和日本群岛之间的1000公里海岸线上,因处枢纽要道,被称为“万国津梁”。

    琉球群岛上曾有三个国家:山南、山北、中山。后来中山国统一了三国,被永乐皇帝赐“琉球”国名。宣德年间,琉球国王被赐姓“尚”。此后,琉球国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宗藩关系。日本向来觊觎琉球位置,终于1872年宣布废除琉球国,后又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朝纳贡。1879年,日本在琉球设冲绳县,琉球国灭亡。

    琉球国王王位更迭之时,须先向中国请命,再由中国册封方可称王。旅顺博物馆所藏敕谕,正是明崇祯帝册封琉球国王尚宁的儿子尚丰为世子的敕谕。

    既已册封,为何此敕谕不在琉球国,而在中国呢?

    原来,琉球国王曾于顺治六年请贡。但因封号为前明皇帝所赐,清帝不受其请。顺治十一年(1654年),琉球国王尚质遣臣进京,缴回故明诏二道、敕谕一道、镀金银印一颗,并请颁新敕印,以示弃旧从新。因此这道原本留在琉球国的敕谕又返回到内阁大库之中,后又辗转收藏于旅顺博物馆,而旧诏之一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玉牒宗室》

    旅顺博物馆藏 长43.6厘米 宽24.2厘米

    玉牒是指皇家编纂的族谱,寻常百姓家则称之为“家谱”。清代为区分宗亲远近,以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显祖宣皇帝)为本支,称为宗室;以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因此族谱亦分为宗室玉牒、觉罗玉牒。编修玉牒是一件大事,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并将玉牒存放于皇史宬和盛京。

    编修好的玉牒通常十分巨大,难以翻阅。而玉牒的稿本“小玉牒”则更方便使用。旅顺博物馆所藏《玉牒宗室》即“小玉牒”,乃努尔哈赤之孙祜赛一脉的子嗣。在这册玉牒中,有一重要史料依据,即玉牒记录了清代礼亲王的世袭罔替。

    清代封爵,以亲王级别最高,而礼亲王可谓“诸王之首”,因为自太祖长子褚英失势后,第二子代善被视为实际的“门长”。而且,代善及其子孙在清初的军事活动中立有赫赫战功,在清初以军功分封的八大“铁帽子王”中,代善一脉即出3人。而旅顺博物馆所藏《玉牒宗室》可以找到除满达海、常阿岱以外的所有礼亲王的信息,史料价值十分重要。

    《封庄妃册命》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清崇德元年(1636年) 每页高36厘米,宽20.5厘米

    册命又称为“册书”、“册文”,是皇帝用来封授王公、后妃的文书。

    庄妃(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她来自蒙古科尔沁部,是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对清朝的建立和清初政局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同时宣布建立五宫、封后妃。庄妃为五宫后妃之一。这次册立,标志着清朝宫闱制度的确立。此件即为皇太极册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的册命,册文为满、蒙、汉3种文字,黄绫朱书,边框金绘龙纹,钤“制诰之宝”。


   (编辑:罗会清)


相关链接:

罗振玉以藏养藏 更以藏治学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