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罗氏传媒
名人轶事
 您的位置:首页 > 罗氏传媒 > 名人轶事
苏大博士生导师罗时铭:人文苏州的力与健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22-11-26 15:09:26 阅读:

罗时铭:人文苏州的力与健

2022-11-26 12:51 来源:苏州日报

在掰着手指头期盼的日子里,足球是无论如何不会被落下的。这几天,初冬的苏州,因为世界杯,因为体育,正神采飞扬。文化的力量鼓舞人心,而运动之于苏州,亦是如此。

近年来,苏州一直在国际体育文化名城的迈进道路上阔步前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苏州体育对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从体育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5年前,罗时铭编著的《苏州体育史》创下了一项中国“第一”,即全国地级市的第一本体育史专著。它以体育的视角记录了苏州的变迁,更见证了苏州腾飞的巨大成就。罗时铭说,崇尚力与健,是苏州历史人文中清晰可见且连绵不断的体育文脉。

5年后,罗时铭与记者一起回望《苏州体育史》,一起展望江南文化浸润下的苏州体育文脉,他意犹未尽,看得更远。

在吴门画派、吴门医派之外,或许还有“吴门武派”的存在

苏州日报:《苏州体育史》让很多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人记忆犹新,现在回望,您觉得其中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罗时铭:说到苏州,人们会想起“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美景,吟诵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绝唱。而通过《苏州体育史》,我们能够告诉他人,苏州不止于这些,还有习武的传统,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它既有文化育人的一面,也有武化育人的一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通过对苏州体育的研究,我们看到了苏州在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贡献,并挖掘出了苏州体育在今天仍值得大家探讨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样是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加强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同。通过《苏州体育史》,可以让人们知道苏州体育,看到不一样的苏州体育,更好地去认识、读懂苏州的体育文化。通过这种区域文化的认同,人们可以更好更全面地领悟苏州文化,建设更美的苏州。我想,这就是《苏州体育史》最大价值所在。

苏州日报:《苏州体育史》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多彩的苏州体育史事,呈现给人们一个崇文也尚武的苏州。您觉得古代的苏州体育,有什么特点?

罗时铭:苏州体育活动自古以来十分兴盛,而且发展脉络清晰、特点鲜明,留下了很多瑰宝。在先秦时期,苏州地区开展的体育运动偏重于力量。在全国各地有一定历史地位的运动就是剑术活动,例如,在苏州就有专诸刺杀吴王等相关历史故事。剑术活动在当时广泛应用于军事训练中,由此带来的兵器制造技艺的发展也非常快。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体育影响深远,其体育思想对现代体育活动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苏州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个时期,军事武艺快速发展,水军训练日益完备,最典型的代表性事件就是项羽扛鼎和项庄舞剑。扛鼎相当于是古代的举重运动,而在著名的鸿门宴中上演的项庄舞剑的故事,则说明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剑术套路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娱乐性、智力型的体育项目开始盛行,围棋运动渐入高峰。苏州接二连三地产生了很多围棋高手,知名的有诸胤、诸思庄、陆琼、蔡洪等。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苏州还出现了手搏、女子相扑等别具一格的体育项目。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苏州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个时候,养生体育开始成为一股潮流。例如,范仲淹提出了情志养生的理论,而且,他还实践了气功、针灸等养生方法。此外,在北宋时期,范仲淹、胡瑗在苏州办学时,对学校体育非常重视,要求学生适当参加健身锻炼,学会射箭、投壶等项目。

到了元明清时期,养生体育,娱乐性、智力型体育项目进一步发扬光大,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例如,潘伟如提出了导引养生、气功养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这一时期,苏州围棋、象棋运动都进入了发展高峰。而且,武术运动的文化色彩更加浓烈,江南船拳作为水乡特有的武术运动,在这一时期成为苏州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苏州日报:如果还让您继续编纂下去,最近五年中,您又发现了一些什么不一样的史料,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罗时铭:中国武术中盛行“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武谚,恰到好处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南北、东西武术的地域性差异。当然,苏州地区也有自己的武术特色。我觉得,在鼎鼎有名的吴门画派、吴门医派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有“吴门武派”的存在?

我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就我们现有的了解,已经有多个方面可以对“吴门武派”进行具体地展现。

首先是吴门兵器,比如吴钩。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就在古代吴地(今苏州一带)所造。在古人眼里,吴钩是优良兵器的代表。进入文学世界,吴钩更是超越兵器本身,成为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精神的象征。李贺在《南园十三首》里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鸿章说,男儿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都可见吴钩是很深入人心的一件兵器。

中国古代哪家枪法最强,我们一定会提到杨家枪、岳家枪等。实际上,吴门枪术也非常著名,首当其冲的就是以吴殳为代表的吴家枪。吴家枪是明清时期枪术大发展的产物,其创始人吴殳既是诗人又是史学家,一生钻研武术,拜访名家,枪法技艺精湛,堪称武学大家。经多年的勤求博采、潜心研究之后,他从500余种古代枪法中精选出110种,组合形成了吴家枪法,并由此而辑成名著《手臂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

此外还有吴门剑道,《手臂录》里写道“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剑术真传不易传,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我相信吴门剑法是存在的,并有它自己完整的发展线索、历程,这都是十分值得挖掘、整理出来的。

中华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传承历史悠久。如何将“吴门武派”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如何将“吴门武派”发展与苏州的历史进程关系客观准确地呈现,如何将“吴门武派”对现代人类生活的影响和苏州体育发展的贡献,做出客观辩证的分析与恰当合理的判断等,都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挖掘。

体育精神是塑造青年人团结、进取等品质的力量源泉之一

苏州日报:回顾历史,您认为苏州体育还有哪些方面最值得挖掘和传承?

罗时铭:我认为苏州体育至少还有三个方面值得挖掘和传承。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苏州的剑术文化,通过挖掘、整理,我们可以以现代学校体育要求,编写吴门剑术教材进行传承和推广;以竞技体育要求,研究中国剑术格斗体系、规则、器材、服装等元素,并在国内和国际推广。

然后是苏州的体育养生理论,它与道家文化、吴门医派都有很大的关联。古代医学在早期非常强调用运动手段来治疗,最典型的就是在隋朝时期。仅《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所载各类导引行气专著就达百余种。我国古代的“导引”就是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疗法。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导引”术就是保健医疗体操。吴门体育养生里有一个集大成者,那就是吴县人潘伟如。他一生精于医学,推崇古代导引养生术,留下的《内功图说》是有关养生的传世之作。

此外,就是麻将的起源。据研究,麻将这项智力游戏应产生于明朝万历末年,主要由苏州著名的民间文学大师冯梦龙创造,其创始的基础是昆山的叶子戏。明末清初的学者陈瑚,亦支持麻将是冯梦龙发明的说法。在《顽潭实话》中陈瑚指出:“马吊即戳戏,始创于明时常熟冯犹龙,百老用献,千生用闯,无何有闯献二贼之祸。”这里面的犹龙便是冯梦龙的字。

苏州日报:一直有人评价说,现在的孩子阴盛阳衰,体育最让人着迷的是什么,我们如何让年青一代更好地传承体育精神?

罗时铭:体育,讲究规则,在规则范围里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所以,体育对培养人的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是竞争意识,体育场上的竞争,既有和别人的竞争,也有自己跟自己的竞争。体育最令人着迷的东西,我认为就是在有规则的竞争中,完成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实现一种自我价值。

男孩子天生是好动的,要蹦蹦跳跳的。但是,现代社会严重的教育内卷,让家长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社会氛围决定了男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动”。而中国人普遍对男孩子寄予更大的厚望,那么男孩子因此受到的冲击更大一些。孩子在体育场上摔个跟头,被球打了一下,家长都心疼得不得了,甚至希望他以后就不要玩这个项目了。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这也把男孩子的手脚束缚了起来。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我们的男孩子变得畏畏畏缩缩,缺乏男子气概。

体育除了作为增强年轻一代体质的主要手段之外,体育精神更是塑造青年人爱国、拼搏、团结、进取等品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传承体育精神,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活动空间。但我们现在的体育教育太强调体育知识的灌输,使得孩子真正的玩乐时间减少了。严格意义上来说,体育课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会玩、爱玩。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可以自己去感悟运动的魅力,而不是说一定要像运动员那样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

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悄悄的浸润

苏州日报:您觉得体育文化在当代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苏州的体育文化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罗时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不太显现的,相对的也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也许正是这些因素,所以人们就不太重视。但是,体育文化建设更是一种悄悄的浸润,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体育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璀璨浩瀚的五千年文化中,体育文化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精神力量的传承,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是带动更多人爱国爱党、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所以,对苏州的地方发展来说,体育文化建设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工程来思考、来安排。

第一,加强体育博物馆的建设。体育文化是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借助形式和载体表现出来,体育博物馆就是很好的一个载体。苏州的体育博物馆不仅要扩大规模,更要形成一个苏州体育博物馆的体系。如何成体系?简单来说,如果每个县级市(区)都有自己的体育博物馆,就能形成一个系列体育博物馆的概念。通过体育博物馆做什么?对青少年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基地。体育博物馆里展示着我们已有的成绩,是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展现,这对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加强体育特色乡镇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育特色乡镇建设不仅可以发展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事业,还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赛事活动建设。我一直有个想法,苏州是否能够考虑举办一场国际友好城市运动会。今年9月,苏州和摩洛哥马拉喀什市正式签署友城结好协议书,马拉喀什市成为我市缔结的第58个国际友好城市。如果说要办一场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比赛,那么,国际友好城市运动会就十分值得考虑。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举办一场全国性的非遗体育项目展示会。考虑到一些政策扶持,还可以举办“一带一路”的非遗项体育项目展示交流会。这样的体育“嘉年华”可以将体育文化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苏州日报:苏州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培育具有“江南文化”品牌标识度的优质体育文化产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您觉得苏州可以从何处着手?

罗时铭:这个目标的实现有很多通路,这里我就说两点。提到江南文化,就不得不说到江南船拳。江南船拳是流行在我国太湖流域、江南水乡的一种拳种文化。它以苏州为原点,不断以水纹式辐射状向外传播,广泛分布于太湖周边的苏、浙、沪地区。所以,江南船拳有很多,上海有,浙江也有,但是,苏州的江南船拳是开口船拳,这是我们的特色,具有唯一性。开口船拳,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一边唱歌,一边打拳。古时的唱歌可称为吟诵,有时还有配乐,苏州的江南船拳配的都是江南小调,这和江南文化是相得益彰的。这些配乐方面的东西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整理。

此外,苏州还有昆曲、苏剧等众多戏曲形式,那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一期文体合一的专题,将两项非遗结合,或者制作一场江南船拳的舞台剧,以“非遗+”的形式去发展和传承,推动江南文化的繁荣发展。我觉得,这些工作都大有可为,对培育具有“江南文化”品牌标识度的优质体育文化产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应该有很大的推动意义。

人物介绍

罗时铭,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体育历史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两渡扶桑,先后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和横滨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完成了中日相扑传承关系研究等课题。出版《奥运来到中国》及《当代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史》等个人专著10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研究两项,并获省部级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两项。

记者手记

体育的力量

“对话江南”栏目推出了近20期,访谈的对象有知名作家,有著名文艺评论家,也不乏著名画家、藏书家,体育方面的学者,还是首次。但我和罗时铭教授的对话,却不是第一次。

2017年,我刚接手《姑苏晚报》的体育条线报道,恰逢罗时铭的《苏州体育史》正式出版。就体育而言,以往的历史记录是零散的、碎片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整理出一本由古至今且带有通史类性质的体育史书,是困难的。再加之,作为一个地级市的体育史编写,当时亦没有先例可参考,需要有所创新和开拓,而这些都需要有一番不同寻常的努力。采访时,罗时铭说:“很欣慰,我们做到了。”

采访后,他赠与我一本《苏州体育史》。初读时,我说,这太有趣了,尤其是古代苏州体育篇,其内尽是我所不曾了解的苏州。如今,它仍在我的办公桌上,被时常翻阅着,已然成为我的一本工具书。此时此刻,我也读懂了罗教授所说的欣慰之意。我想,这本书太有用了。

5年过去,再访罗时铭,他仍在为苏州体育奔走。在他心中一直有个大胆的猜测,在鼎鼎有名的吴门画派、吴门医派之外,或许还有“吴门武派”的存在。这对苏州武术界乃至中国武术界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富矿”。他说,眼下最紧要的就是把有关《手臂录》和作者吴殳的几个谜团给解开。可惜,前些日子去太仓,罗教授并没有在当地县志中查阅到相关信息。下一站,他想去昆山档案馆翻找资料,因为太仓人吴殳更多的时间是生活在昆山的。

做体育类的研究虽然很难,但罗时铭还想做得更多。我想,这就是体育的力量。正如我在访谈开头所说,体育凝聚起的信心和力量,犹如一把火炬,照亮、指引、温暖着所有人。即使那些动态的瞬间被定格成了黑白的文字,仍能向人们传递无穷的精神力量。因为文字,也因为体育。

(作者:张黎丽 姚丽濛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