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罗氏传媒
名人轶事
 您的位置:首页 > 罗氏传媒 > 名人轶事
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为何都和罗振玉有关?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4-03 08:10:09 阅读:

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为何都和罗振玉有关?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 2023-03-28 21:06

三月的北京,万物勃发,欣欣向荣。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正在国家图书馆展出。

虽已是第二次来到国图看这个展览,87岁的罗琳依然有点激动。“我4岁时,祖父就去世了。在此之前,只能在书上或者文字里和他进行交流。这次以国家形式推出的这么一个大型展览,让我可以‘面对面’直观地与祖父‘对话’。对我来说,这种感觉难以言表。”她说。

罗琳的祖父,是罗振玉。“对外,他总是自称‘上虞罗振玉’。”罗琳说。

罗振玉,浙江上虞人,生于江苏淮安,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和艺术大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勘书籍达642种,内容涉及农学、教育学、金石学、古器物学、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档案学、目录学、校勘学、经学、西夏学、历史学、文献学等方面。

“四大发现展”,清楚讲述罗振玉的学术地位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共分四个展厅,也即四个部分: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现场

看似不相关的四大部分,在历史学家、甲骨学研究专家宋镇豪看来,却都指向一个人物:罗振玉。“‘四大文献’,罗振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所研究员,毕生从事甲骨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史等方面研究的宋镇豪,对罗振玉研究了解颇深。

他告诉潮新闻记者,罗振玉是甲骨文大家,也是突破了传统金石学的先驱者。

“他和王国维两人,又堪称近代简牍学术研究的开创者。”宋镇豪说。居延汉简,内容大多数为汉代边塞屯戌文书。早在二十世纪初,罗振玉与王国维合撰的简牍开山之作《流沙坠简》一书,即已实践“二重证据法”,利用出土简牍材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研究历史文化。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也是敦煌学的奠基人。

他曾两度抢救、保护内阁大库档案,是清宫档案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于罗振玉而言,甲骨文不仅是文物,更是解密中国汉字渊源的第一手资料。”宋镇豪表示,“他是真正精深研究甲骨文的大专家,于甲骨文有‘收藏之功,著录之功,研究之功’。”

罗振玉从1907年起收集甲骨,总数2万多片,是早期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在甲骨学研究过程中,‘四堂一宣’(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以及胡厚宣)这五位大师的研究特别精深。罗振玉能名列‘四堂之首’,不是没有原因的。”宋镇豪告诉潮新闻记者。

宋镇豪是胡厚宣的弟子。他清楚地记得,从1911年起,罗振玉先后著录的《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等书籍,共收录甲骨文拓本、照片5417片,是后世了解甲骨文的典范之作。

《殷商贞卜文字考》

“罗振玉还有一个功劳,就是经多方打听,千方百计找到了探寻甲骨之谜的起点——河南安阳小屯。1910年,在其所著的《殷商贞卜文字考》中,罗振玉首先考定甲骨出土地安阳小屯村为殷墟。这与《史记》所说的‘洹水南殷墟’相契合。”宋镇豪介绍说,“罗振玉不仅派堂弟罗振常去,他自己也亲自踏访安阳。并且注意到那里除了甲骨之外,还有许多殷商时期的文物(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正是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进一步促进了1928年以后15次的殷墟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从而为殷商考古学的研究开了先河。

一生所学,三代传承

罗琳是罗振玉四子罗福葆的女儿。潮新闻记者与她已是旧识。

2021年4月1日,“罗琳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北京红螺书院举行。这是一场跨世纪的时空对话,为的是纪念一代国学大师罗振玉。

受家学影响,罗琳自幼习字学画,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一辈子与笔墨纸砚打交道。近年来,她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的创作与研究,使得罗氏家族甲骨文书法艺术得以完整传承。“祖父甲骨文书法中的线条影响了我整整一辈子。”罗琳告诉记者,“作为罗氏后人,我对传承甲骨文书法艺术义不容辞。我平时临习的,就是祖父的一些作品。”

罗琳临习祖父的作品

罗琳还告诉潮新闻记者,“我的母亲,经常告诉我们祖父在做学问方面非常认真,就是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这对我们影响很大!”罗琳说,“家里那种严肃的气氛,促使我们每个人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至今耄耋之年的罗琳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吃完饭,只要掉了饭粒子,哪怕掉地上了,也得捡起来放到嘴里才能离开饭桌。“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我们长大了。”

至今回头去看,罗振玉的毕生所学从儿辈传至孙辈,在中国近现代家族中,罗家的学术脉络清晰畅达。

儿子一辈中,长子罗福成,是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专家,也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的研究先驱;三子罗福苌,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家、西夏学专家;四子罗福葆,中国古文字学家、金石家、西夏学专家;五子罗福颐,古文字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治印家,1957年到1981年他在故宫工作期间,因其工作的细致和专业,使故宫成为当时中国藏印最多、印章整理最完备、质量最高的地方。

孙辈中,长孙罗继祖,罗福成之子,是中国史专家、古文献学家、书画鉴赏家和艺术家;罗随祖,罗福颐之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文物鉴定专家,擅长金石考古及博物馆文物研究。

同样传下来的,还有罗振玉的另一绝学:甲骨文书法。

采访过程中,潮新闻记者也遇到了另一位甲骨文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魏峰。魏峰也是甲骨文书法大家,他说:“罗振玉是甲骨文书法第一人。少年时,就已经精通真、行、篆、隶书法,且技艺精湛。1921年,罗振玉尝试由篆书入甲骨,逐渐将甲骨文的特色融入金石韵味,形成了全新的毛笔甲骨文书法样式。”

这一技法,罗琳继承了下来。她告诉潮新闻记者:“祖父的学识和造诣,值得我们一生追赶。”

“在祖父面前,我就像小学生一样,但我每天也在进步。”罗琳笑着表示。她还说,祖父的甲骨文书法很端庄,也让她在习字过程中感到亲切。

2021年5月,在纪念甲骨文入书法100周年之际,西泠印社出面在杭州举办了《走进传承》大型甲骨文书法艺术巡展,主角就是罗琳和祖父罗振玉。

这是一场祖孙两代人别开生面的展览,有传承亦有创新。2021年6月,《走进传承》巡展至甘肃天水正心书院。其后,全部作品运往河南安阳,后因疫情耽搁。

目前,罗琳正在牵头准备一个罗振玉甲骨文书法展。“我的目标是让更多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安静、端庄,有着强烈学术味和文人味的书法艺术。”

谨遵祖训,自称“上虞人”为荣

罗振玉祖籍在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西罗村。从小在长春长大的罗琳对浙江上虞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她有一方闲章,刻的就是“上虞人”。“我们罗家人都谨遵祖训,对外自称‘上虞人’。”罗琳告诉潮新闻记者。

对于潮新闻记者,罗琳一直特别热情,并笑着告诉北京的朋友:这是来自家乡的媒体。

在国家图书馆观看展览时,罗琳非常谦逊地拜托我们记录一些她参观时的照片。特别是在“殷墟甲骨”部分一张罗振玉的像片前,她停下来逐字逐句细品,让我们抓拍到了一张她和祖父的“对话”瞬间。

罗琳参观“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明清档案”,在国图展览的最后部分。当年,以“内阁大库档案”为代表的明清档案曾流散在外,1922年部分档案被以时价4000元卖给了同懋增纸店。罗振玉知道后,以倍价赎回,将这些档案从毁灭边缘抢救下来,这里面就包含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部分皇帝诏书、清代大地图等。

“那个时候,国难家难重重,民不聊生。祖父抢救这些东西,都是以自己一身之力。资料里说的‘倍价’,实际是13000元,全部是他借贷来的。”罗琳说,“即使全部借贷,祖父也要抢救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见他在抢救文物方面的心情是多么急迫!”

仿佛为了解开我们对“13000元”的疑惑,罗琳打开手机给潮新闻记者看了一份资料:“知道我要来看这个展览,辽宁博物馆的郭丹特意把这份资料发给我了。你们一看就会明白。”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节选)

这份出自《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0年7月)的资料,清楚说明了当初这笔款项的来龙去脉。

1922年3月22日,罗振玉致王国维的信中写道:“弟于此廿日中,乃有一意外之事,可奉告。前宣统初元,内阁大库已经奉诏毁销之题本、奏本、黄本等,弟商请文襄留存南学一事,公想尚记忆之。国变以后,颇自悔多事。乃数年以来,由南学而归所谓历史博物馆,此馆在午门楼上。去年冬忽由该馆尽举以售诸纸铺,将以造还魂纸(以充用费,但留殿试策等及黄本、题本少许)。今年正月入都,见厂肆有洪文襄揭帖及高丽李氏贡物表,一见面知为内阁物,乃展转踪迹,而得之其纸铺,乃与商购,每百斤十元(即照现在售纸屑之价),合计十三万斤,总价万三千元。于都称贷八千元,于津贷五千元,乃以成交。须大屋数十间,乃能容之。清理之期,须二三年。今假地存贮,拟以一岁之力,为之粗理一过。”

浙江上虞,是罗琳和祖父罗振玉心心念念的地方。

2003年,罗琳在返乡寻祖之余开始关注罗家祠堂。罗琳介绍,因为罗振玉致仕后都在外地,上虞罗氏家谱中对他们这支后人的记录不明,需要再续族谱。

“早前我们曾找到小越大庙罗村,乡亲们拿出族谱,里面有罗振玉的记载,知道这里就是我们的祖地。”罗琳表示,她还了解到,因为罗家人口增多和行政村落划分,包括西罗村、罗家村、大庙罗村和朱家滩村等周边村庄的罗姓村民,其实都是罗氏后裔。而他们这支,与小越西罗村罗氏后裔的关系最为紧密。

“如何把罗氏后裔联系得更紧密,就需要祠堂这条纽带。”罗琳说。

2016年10月,罗琳返乡时看到罗家祠堂破败不堪,就与族内亲属商量祠堂修葺等事项。

据上虞区相关部门介绍,小越街道罗家祠堂是罗氏家庙,也是罗姓子民祭祖参与政务及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 137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350 平方米。祠堂坐落在小越街道罗家村南塵。原来是一个二进五间、二侧游廊楼、中间戏台的建筑群,祠前小河“恵忠桥”横跨两岸,石坊牌楼鼎立傲然。

整个建筑彼时已年久失修,庆幸的是祠内六块石碑还完好无损,只有字迹模糊,记载着宗祠的历史沧桑和修葺概况。

2019年,罗琳和族内亲属共同商量后向上虞区相关部门递交了罗家祠堂修葺保护报告。

上虞罗家祠堂(修缮后)

“家乡非常重视。2021年专门投资,对祠堂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包括屋面翻修、木构件维修、墙体维修、地面整修、水电线路改造、消防安防设备、白蚁防治、环境整治等。”罗琳高兴地说,“目前修复工程已全面竣工。家乡还专门给我发来了照片,真的是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了!”


相关链接:

“大内密档“险被烧,罗振玉心急护国宝


来源:潮新闻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