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渊源及迁徙
罗姓的原古先祖,可以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黄帝——昌意——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罗。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国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就是最早罗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即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其中一支族人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网捕鸟按职业而称罗氏族——罗氏部落。这一部落又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南移75公里大别山北麓,即淮河和罗汭河汇合之处,现在的罗山境内。罗汭河是古时罗人捕鱼的基地。罗汭即罗山之东的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入淮水。这里至今还有两处叫“小罗山”的山,南部还有大罗山(已演变成罗州城遗址)。这带区域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方,也是罗人捕鸟的最好场所。境内罗氏捕鸟的地方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
在夏朝时期,公元前21世纪,夏启王因陆终治水有功,封陆终第六子季连于罗地建立罗国,赐臣民以国为姓。到夏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向西迁移。罗人经陕西迁移到甘肃的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末,楚、罗、卢追随周武王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卢等国于丹阳、房州等地为子爵国。罗氏先民沿淅水南下,到达古今河南西南淅川(古丹阳地)。此时,罗子爵国是依随楚的小国,后来罗国又东移湖北的宜城。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后,罗国的子孙仍以国为姓,罗人至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
罗姓人是捕鸟的后裔,夏商时期,在河南省罗山县城北二十里谢围子一带捕鸟为生,这更是罗氏族人先祖,也是中华罗氏发源地。到了周武王灭商时,罗才被封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之一——罗子国。治所在今河南省罗山县一带。以后,罗子国又因周王朝的压迫,随楚国迁往湖北房县、宜城一带。春秋初期,罗子国被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枝江和湖南汩罗。罗子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这便是罗姓的起始。
罗子国是由一个善捕鸟雀的罗部落,而成为一个小小的国家,就其国力来说,毕竟是过于弱小的了。从它的兴起到灭亡的过程中,它从来没有挺起过自己的脊粱,只是充当附属国的角色。
河南省罗山、湖北省罗田、湖南省汩罗江皆因罗国而得名。罗氏族谱中,对先世系次的记载,一般多断自汉朝罗珠公,因为从这以后的世系世次才昭然可考。但有一种罗姓零陵谱对先世系次的记载,却从珠公之父君用起,一直远溯到祝融,而且世次一一记载。虽然其中有一些失真的地方,但毕竟可资参考与印证。
豫章洪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罗姓郡望多出豫章。豫章罗氏,先祖罗珠。汉惠帝时,罗珠奉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豫章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从此在这里安下家来。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南昌东坛罗氏,明代有罗万象、罗仪则,为百姓所景仰。庐陵戡村罗氏,先人由钱塘迁到豫章,唐时又由豫章迁到戡村。吉水罗氏,有名人罗通,其事迹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丹山罗氏,先祖为后唐冠军大将军罗光远,后世有名人罗钦顺,从祀孔庙。永丰水东罗氏,27世罗仪真,是唐末进士,官至铁盐使。到了宋代建隆初年,迁居吉州永丰,子孙在此安家落户。永丰严原的金龙凤、平田、龙泉的高桥、宁都的大布瑶、吉水的梅林渡、土坪、乱石、下罗榜、四圳口,都居住着水东罗氏的同族。
湖南罗姓,一部分是坚守下来的古罗子国后裔,一部分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湖南长沙、平江、湘阴、汨罗,毗连湖北,是古罗子国的所在地。湘潭鼓磉洲罗氏的始祖曾背着木像一尊,暗卜于神,以定行止,结果神选择了鼓磉洲。济阳东乡罗氏,始祖振公,后值干戈四起,乃解祖归途。醴陵罗氏大多由江西迁来。宁乡罗氏初祖南勋公罗弘信,唐代曾任节度使。湘乡罗氏的先祖世居豫章,始祖季一郎,三世祖始迁湘乡。华容南山罗氏与南宋丞相信国公文天祥有血缘关系。抗元失败后,罗尚德遁迹于华容南山。桑植城关镇罗氏先祖随文天祥抗元失败,遂徙居湖北沔阳。安化罗氏以汉代罗珠公为鼻祖,历数十世至一世祖公,世居江南。新化罗氏先祖一松,原名章遵,又名皎,为新华罗氏南迁始祖。善化(今属长沙)荣湾市罗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始祖友祥公。邵阳县罗氏大多数来自江西,后有一支迁往四川、云南。
宋朝末年,以贡生罗贵为首的33姓97家人为避元军,从广东北部南雄迁到广州,散处珠江三角洲各地。为了纪念他们南迁,遂把广州的一条巷取名珠玑。
云南罗平县,县城名又称罗雄,这在全国县名里是罕见的现象,是为了纪念宋代的一位少数民族部落首领。
罗人亡国之后,一部分人迁到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元朝至正年间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罗人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楚灭罗国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意降服楚国,便与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盾蛮七姓”之首。
罗人也融入土家族、苗族。罗姓还是彝族的一支大姓。另一支罗人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因此,布依族罗姓也是古罗子国的后裔。还有罗人加入了瑶族和侗族。罗姓大多数是古罗子国的后裔,但也有少数改姓或赐姓而得。
东南亚的古“兰芳”国的体制是超时代的民主共和政体。当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时,它已树立起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共和国旗帜。当时它的人口已接近百万,而幅员几乎占了婆罗洲的一半。它是由一群海外谋生的华侨,凭着团结自强、同心协力的精神,在富饶的侨居地建立起来的。它的杰出领袖就是罗姓子孙——罗芳伯。为了独立经营,罗芳伯召集侨社中德高望重的人物,表达他多年的心愿,建立起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定国体为“兰芳大总长制”,年号就叫“兰芳”,时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河南省罗山县,北接中原,南濒楚湘,俗称楚头豫尾。淮河水从北部穿境而过,大别山横亘于南,地处我国南部分界线上,气候潮湿多雨,水草丰美,候鸟迁徙中多在此栖息。
夏商时期,一支先民在此生息,他们在山林之中,淮水之畔,张开简陋的网罗,捕飞鸟以为食。在他们捕鸟的一带浅山,就得名罗山。后来的罗部落、罗国、罗子国、罗姓即因此而名,罗山县就成了罗姓的发祥地。
在罗山南部,有一个叫周党镇罗洼的小村,村头有一棵古银杏树犹如航标灯引人注目。罗氏先民大概就是从这个村庄发端的。结网布罗,猎捕鸟兽,生息繁衍,直到“启土罗国,遂氏族焉”。目前,该村共有100多人,全是罗姓,当然不再捕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罗山地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九里关即在其境内,乃连接豫楚之交通要道,因此历史上战乱频仍,人民几经迁徙损益,尤以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为甚。史载明初县内仅存数百人,清顺治十六年稽查户籍亦仅得2858人,后从鄂、赣、湘、桂诸地迁入大量人口,始有今日人口之繁盛。罗姓人也先后回到他们的发祥地,在这里安居乐业,农耕为主,忠厚传家。他们在灵山脚下的周党镇罗寨、十里头、曾山一带,创建宗祠、祠堂,亦立了派别,供奉火神祝融和历代先祖,并定火神生日这天为庙会,无意间促进了今日灵山旅游的繁荣。
古罗国立国后,罗人继续在此辛勤劳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罗山地下遗存甚多,闻名中外的商周墓地——天湖古墓群,是古罗国贵族的集体墓地,已被列入国家古代墓葬保护名录,并出土了大批商代文物。其青铜器制作精美堪称国宝。现存于河南省历史博物馆。出土的商代古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并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到了商代中叶,殷商统治者武丁发动了讨伐荆楚部落的战争。罗国因与荆楚同宗,亦在讨伐之列。后随荆楚部落西迁,离开了他们的发祥地,流落到甘肃正宁一带定居。商代末期,罗人参与讨伐暴君殷纣,因功复国,被周武王封为罗子国,封地仍在罗山。后徙于今湖北宜城、房县一带。春秋末屡为楚国所迫,经多次迁徙至今湖南省平江县、汩罗县一带,最终为强楚所灭。罗人灭国后,便以国为氏,罗姓人开始流播各地,人口大量繁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
全国罗氏的人口已达1500余万,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氏人口由70万激增到1300余万,增长达19倍之多,罗氏后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氏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氏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氏人口。广东居住了罗氏总人口的,为罗氏第一大省,有280多万。在全省姓氏人口中排第九位。四川为罗氏第二大省(因分出重庆,本人口最多),有230多万。湖南为罗氏第三大省,有180多万。都是在姓氏人口中排前十位。贵州、重庆、广西罗氏人口近百万,也都是全省排前十位的姓氏。
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云贵、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氏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氏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氏人群。
江西罗氏 从汉至今二千一百余年,绳绳继继,瓜瓞绵延。考其源,大都是珠公长子居厚儿孙,也有为数不多的珠公次子宣礼、三子子成、六子成通后裔。纵观全省罗氏,目前已形成星罗棋布,枝繁叶茂之态势。就其分布人数多寡而言,被《江西通志》列为“著姓”的有三十二个县,“较次姓”的廿二个县,“稀姓”的七个县。 江西豫章罗氏,渊源于湖南长沙,南昌是豫章罗氏的发祥地,西山是豫章罗氏的摇篮,柏林罗氏由瑭公奠基,人丁兴旺,古迹甚多,进贤、临川分别是北岸、高田报本堂大成宗谱谱局所在地。丰城罗山罗氏支分企、遵两房。吉水是庐陵始祖罗崱、罗拯故里,熂下是罗氏的集散地,吉安为秀川支系根据地,永丰瑶田系从寅公落脚点,南城磁龟,分宜江边、恩桥、赣县湖边、崇义良田是罗通后裔聚居地,泰和云集遵生两房,赣南罗氏融“内迁”与“倒迁”于一体。于都、玉山、乐安分别是珠公次子宣礼、三子子成、六子成通后裔繁衍生息之地。人口百余万。
湖南罗氏 大都出自豫章,以珠公三十四世孙崱公裔系为最。考崱公为唐懿宗时人,庐州刺史。祖籍豫章,初徒同江,后居庐陵熂下。生三子:超、延、达;长超居东塘;次延移马冻;三达占籍秀川。徒湘者多系延、达二公之裔。分丰在湖南、湘中、湘东广大地域。邵东东乡大树下罗氏始迁祖道贤公,讳履道,致仕卜籍邵东东乡大树下,为邵东罗氏肇基始祖。生九子,开九大房,以邵阳为主,子孙遍布涟源白马、湘乡壶天、新宁等地。人口三十余万。新化罗氏 以始祖一松公为主,生有三子:彦一、彦二、彦三。彦一派分衍永七都、八都、罗洪、高平及邵阳、武冈、溆浦、辰溪、湘潭、益阳等地;彦二派衍横阳山、柘木岭、北溪、油溪;彦三派衍乌山巷、连溪、罗家山、塔前及溆浦等地。浏阳罗氏七十多支,为罗氏大县,上面二县人口都十馀万人。 衡山 衡东罗氏十八房等其他各支系几百支,大部分为崱公之后,人口达180余万。
广东罗氏 是我国罗氏人口最多的省份,依照各姓氏人口数量排列,罗氏独占第九位,罗氏族人在200~300万之间,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粤北暨韩江、西江、潮汕地区及港澳台等地。 广东罗氏非罗企生子孙,即罗遵生后裔。大都在宋、元、明、清期间,从江西、福建、湖南、河南等地,先后或仕或商,或因兵燹,或因荒灾入粤。大致路线有三:一由江西进入南雄,二由福建进入潮惠,三由其他地域进入岭南。 梅关南雄入粤:罗贵派衍南雄世系,罗淼派衍沥滘世系,罗点派衍紫洞世系,罗崱—仲德派衍阳春世系,罗崱—用公派衍乐昌世系。由赣入闽迁粤:罗洪德派衍入粤 ,洪源、洪祖、洪启、洪湖派衍入粤,罗崱—吉、世、则派衍入粤 。其他地区入粤:罗廷玉派衍石城世系 ,罗禘职派衍奎池世系 ,惠来东埔场罗氏派衍世系。
川渝罗氏 每问及其祖源时,十之有九都说是“麻城孝感入川”或“湖广填四川”的罗氏苗裔。四川地广,是全国罗姓的大省。川渝罗氏好多支系的现代族人,尚知自身是“豫章堂”子孙。由此可见,四川的现代罗氏,绝大多数都是汉初大司农令罗珠公的后裔。
又据典籍记载,西汉晚期,成帝、哀帝时,成都就有一大富商罗裒。或许他便是四川最早的罗氏先民。川渝罗氏,支系繁多。随着时代的迁衍,有的支系多次分支,有的支系交错杂居,个别支系相互融合。但是,绝大多数的支系仍维持着各自祖籍来源的流传,各自祖定字派的沿袭,甚至有的支系还保留着客家人的古老称呼、祭祀习俗和语言腔调,川渝各地罗氏支系都是明清时代由“湖广”一带徙入四川(含重庆)的,而且大多数属客家体系。当然还有从其它地方入川定居繁衍的支系。
福建罗氏,紧邻江西,而江西的南昌,是罗氏的郡望之一,豫章郡奉罗珠为始祖。江西又是罗氏聚居的一个重要的省份,因此,福建罗氏,大部份都是从江西迁徙而来,不同时期,不同支派的罗氏入闽始祖,都有族谱记载。较有影响、规模较大的迁徙活动,大约于唐代入闽,主要聚居于延平府和汀州府,而后迁徙于全省各县。最主要的一支罗氏,即沙县和连城为邵节,邵筠兄弟之后。主要为四大支系:企生公房的庆祖-景春系、遵生房的温中—昂苟—大—郎系、诚中—邵筠—周文系、诚中—景新—昌龄系,较小支的均二—俊卿系、惟藩—祖良系、仪修—永达系、礼通—应七系、明通—邵进系、新梅系、应祥系等。各支派皆因战乱避难,或因官而迁,或从军而来,或拓展生存而迁入或派出。
湖北罗氏 先祖大部分来自江西 ,自汉代罗珠传至元末,江西吉安人罗汝公,已达四十八世,罗汝公升镇南辅帅总管,守南康,扼岭南,与农民起义红巾军对峙,败于南康,罗汝公配氏有三,生五子威、武、汉、杰、宿.元末明初罗氏大量入伍,进入湖北境内。,在这一时期内,豫章江西罗氏迁入湖广行省黄州府汉阳府,到达各县及“麻城中继站”者,多达百余祖。这是近代罗氏距今600多年前后迁入湖北的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批先祖源。湖北罗氏之源有群体迁入,也有个体迁入,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其源大体有两个历史时期(1)罗人因助周灭商,有功于周,封地湖北宜城或房州,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大部分外迁外,亦应有部分留居,是湖北最早的罗氏来源。 (2)元末明初,湖北江汉平原,沃野千里,地广人稀,江西罗人奉皇诏,连续不断地迁入湖北,这一时期是罗氏迁徙湖北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时期。
贵州罗氏 古播州地,历来少数民族众多,而对于罗氏来说,却是中华罗氏六大省之一。苗、侗、瑶、彝、布依、土家、革家等少数民族中都不乏罗姓。贵州罗氏主要来源于下述四个方面:1、罗子国遗民。2、唐代罗荣支系从太原至遵义。3、明代被政府“征南”和“填南”而来的兵民。4、清代“改土归流”的军民。大量实行屯田制度,造成了大量的汉族兵丁、商人和手工业者涌入贵州,这批汉族兵丁、商人和手工业者主要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迁来,这其中罗氏亦占了相当比例。贵州罗氏人口上百万,排名前十的姓,分布广。
广西罗氏 为全国罗氏人数最多的第六大省现人口在100多万,在当地是罗氏人口分布最高的人群。主要迁徙来源为湘粤赣。容县罗氏基祖是自宋、元、明间,陆续从广东徒迁入容定居的。目前有不同基祖宗支十多支。贺州地区罗氏 为罗氏聚居地,有“无罗不成县”之谓。有罗氏人丁六万多,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 玉林罗氏大明公系此后子孙昌盛,蔚为广西大姓之一。至今五百多年,传三十余代,子孙达十万多人,分布在玉林、博白、陆川、北流、贵港、浦北、桂平、横县、柳州以及桂北各地。还有其他支系几百支。
安徽罗氏 多郡出豫章,亦与鄂、豫罗氏多有牵连,早在晋朝就有罗氏在安徽活动的记载,《南昌县志》载:“罗文佑,南昌人,父瑭与许逊学道,太康中,佑奉母之歙,采药黄山,结庐长春里,丹成,乘白狼去,人祠之”。至唐,新旧《唐书》有宣州人罗立言登进士、官京兆尹的记载:罗立言“父名欢”,罗氏族谱则有“授罗欢中丞绢诰”,时任“江南东道观察使、中散大夫兼御史中丞”的记录,可见已为官宦大家族。 至宋,歙县罗汝辑官拜尚书,、然其子罗愿作为“进步爱国的政治家,南宋第一作家,杰出的史志学家,著名贤人”又为罗氏争得了很大声誉。主要支系有:新安呈坎文昌公世系(呈坎前罗) ,呈坎罗汝楫世系(呈坎后罗) ,宿县罗渡宏祖、经祖世系 ,颍州广伦公世系,太山均美公世系 ,霍颍选公世系。
河南罗氏 有近50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集中分布在豫南、豫西、黄淮平原境内,其先祖多数是在明朝自江西迁入的,繁衍数世后,支系已难尽详。豫南罗氏 :汝公世系, 鼎公世系 明斗公世系。 豫西罗氏 :勉公世系 ,风彩公世系 ,奎公世系 ,道钦公世系,世尧公世系,仪成公世系,景均公世系 ,神公世系,忠南公世系 ,焕云公世系,林公世系。黄淮罗氏:闻道、宗道、宏道、元道公世系 ,鼎昌公世系,德高公世系,玢公世系 ,安九公世系,秀公世系
云南罗氏 为全国罗氏人数最多的第六大省现人口在100万左右,在当地是罗氏人口分布频率最高的人群。主要迁徙来源为,第一、滇东北南片和贵州接界的镇雄、彝良、威信、昭阳区、宣威、罗平、富源等县由贵州迁徙入滇的多,第二滇东北北片镇雄、彝良、威信、昭阳区、大关、盐津、水富、永善、巧家、会泽等县由四川迁徙入滇的多,第三是南京应天府、湖南衡阳、湖北孝感直接迁徙到滇、第四是随军入滇的,也有部分直接由贵州、四川迁徙到滇西、滇南、滇东的。但有大部分上源失考。
山东罗氏 在中华罗氏人口方面所占比重很小,但在人才素质方面却很高,尤其在高级人才方面却代有闻人,为罗氏赢得很大声誉。唐朝时,齐郡是罗氏首郡。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的罗干同志,公布的籍贯为“山东济南”,是罗氏历史上职位最高者。山东罗氏经南北朝时积蓄力量,至隋唐,有能力与襄阳的罗氏族人一起,共同参与开唐的战争,并为开启盛唐立下不朽功勋。同时逐渐确定了“齐郡”的历史地位,为罗氏增加了一个著名的郡望。
浙江罗氏 浙江罗氏源流主要以奉化、宁海、三门、临海、仙居、宁波、鄞县、镇海、慈海、绍兴、余杭、临安、新城,余姚罗江罗甫、罗隐支系,罗甫,字令则;大诗人罗隐及儿子罗塞翁。台州罗氏宋代大水利家罗适及匡堰罗氏,苍南罗氏等支系。
江苏罗氏 人口不多,大部分从江西安徽迁入,主要支系有江苏盐淮连罗氏, 颍州罗氏, 苏北滨海陈铸罗氏 , 宿迁罗氏等。
陕西罗氏 在北方罗氏人口是最多的省份,主要在陕南和陕北陕西,如安康汉阴 罗氏,榆林罗检满、茂公世系 ,榆中青城罗氏茂斋公系有等。
台湾罗氏 据《台湾省志》记载,始于康熙年间,以粤籍为多,尤以罗彦章、彦邦与罗德达派居多。彦章、彦邦与德达在家谱上为叔侄关系,居于广东陆丰、镇平、长乐等地,分别于清初渡海来台。而粤东罗氏的始迁祖大都来自福建。其二当推福建,原籍属于漳州诏安、平和、南靖,泉州同安,汀洲宁化、连城等地居多。台湾罗氏不管来自何地、何支系,但大都奉“豫章”为郡望。
(编辑:罗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