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祠堂院馆
各地宗祠
 您的位置:首页 > 祠堂院馆 > 各地宗祠
重庆松溉罗家祠堂
作者:  更新时间:2017-01-21 11:59:44 阅读:

重庆松溉罗家祠堂

 
9.jpg
 

       罗氏宗祠修建在松子山畔,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其先祖罗胜强原为江西麻阳太守,后迁居松溉,并开始修建祠堂,并在明末清初清代举人罗其英(罗家第十四代传人,曾任甘肃清水县县令)的主持下修建完整,清康熙年间钦差八抚巡察路过时赠匾题词为“罗氏宗祠”。祠堂横梁、石墩以及正祠的西堵烽火墙上,仍清晰可见雕刻精美的花草、鸟兽、人物等图案,在其烽火墙正中,有皇帝特批建祠的特征,正祠为“五岳朝天”的建筑风格,是松溉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罗家祠堂正殿

 

 

罗家祠堂戏楼

 

 

罗家祠堂正屋檐柱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自从人类有了姓氏以来,人民就有了家族认同感,同祖同宗成为了人们认同自己集体的标准。随着宗族的发展,其族人越来越多,由于战乱、疾病或灾荒等原因,同一宗族的人四处走散,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的群体记忆逐渐磨灭,这样就给后来的人们认祖归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人们为了加强社会群体记忆,就产生了以族谱和祠堂等为物化形式的记忆载体。在各种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祠堂作为一种能被上至皇室宦官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共同认可的设施。祠堂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它是中国宗法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所修建的祠堂到现如今保存的已经寥寥无几了,大多毁于战火或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人为破坏,能够留下来的实属难能可贵。在永川松溉,尚存有一座清代的祠堂——罗府宗祠。

据罗家家谱记载,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时任黔南太守、贵西巡道的罗氏族人罗文思倡议扩建原祠堂,得到族人的响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八月,祠堂竣工。其布局为正堂五开间,台阶三级,前有五岳朝天彩楼,左右有两廊。落成庆典日,当朝兵部尚书兼四川管巡抚事文绶赠“罗府宗祠”匾额(匾长2.8尺,宽1.2尺,“罗府宗祠”四字两边是金龙。后该匾于文化大革命中失见)庆贺,随致序文一篇别附。

罗家祠堂前有五岳朝天戏楼,左右有两廊,房屋通高12米,檐高8米,封火墙高13.5米,面阔22.6米;进深12.2米。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原四合院建筑总面积约600平方米。由于自然因素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现有建筑之中,摆放祖宗灵位的后殿,其整体建筑为清代原貌,少部分为后来翻修,保存较好。建筑形制为小青瓦屋面,正脊灰塑二龙戏珠,螭吻,硬山式房顶,锅耳封火墙,抬梁式梁架,青砖抹灰墙体,门外通体廊道,卷棚顶,高浮雕撑弓、雀替、檐枋等木质构件。木柱,石质八面浮雕吉祥图案柱础。原建筑的戏楼和左右厢楼已毁,除墙基和院内石板仍保持清代原貌之外,其他建筑为2003年在原址上,按规模、体量、风格重修。

祠堂建成后,由罗氏族人管理,选出正副祠长,一任五年,而祠堂一直归罗氏族人管理,直至一九五二年国势改变,收归国有。20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曾作为当时的国家粮仓。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曾作为松溉镇政府办公室。至公元2004年,重庆永川市人民政府申报国务院批准松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松溉罗府宗祠成为古镇的重要景观,松溉镇政府对其进行修复,力图打造祠堂文化。2009年,永川区政府公布罗府祠堂为永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会清录入)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