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祠堂院馆
家规家训
 您的位置:首页 > 祠堂院馆 > 家规家训
豫章罗氏家风
作者:罗会塘  更新时间:2018-03-05 07:12:27 阅读:

豫章罗氏家风

 

    豫章罗氏 忠孝传家
    诗 云
    兄为君兮弟为亲,一忠一孝各成仁;
    载观柏下荣旌额,家国原来一理真。

    诗的大意是:东晋期,兄罗企生不事伪朝,舍身取义,全节而死以尽忠;弟遵生携兄嫂子侄回归故里,赡养慈母,扶侄成人,直供奉慈母仙逝,衣不解带,庐墓三年,世称孝子。站在柏林大宗祠下看着先祖们的事迹,作者深刻领会到,原来理政治家同一个道理。
    宋崇宁二年(1103),徽宗赐匾盛赞企生、遵生“一门忠孝”。大诗人苏东坡题罗氏谱赞:“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文德武功,名留简竹。”忠孝作为豫章罗氏家风,世代相传,翻开中国历史长卷,罗氏尽为忠臣而无奸侫。豫章罗氏,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其子孙在湘、鄂、赣、豫、皖、鲁、闽、川等地,散枝茂盛,落地生根。特别是企生、遵生二公两支后裔,成为豫章罗氏在南方光芒四射的望族。仕官,尚书宰相;仕武,封侯拜相将;仕文,赋辞琳瑯。

    豫章罗氏以忠孝为本传统家风,主要特征是:

 

1.PNG

 

 一、忠诚
  豫章罗氏以忠为本,列祖列宗中,“忠诚”的典范比比皆是。略举几例:
  不忍忘汉的珠公,宏才钜略,智识超群,被汉高祖刘邦委任为治粟内史。因吕后专权逼杀惠帝而辞官归乡,隐居豫章西山洪崖,屡诏不起。他结草为庐,庐舍前后,种植罗汉柏、罗汉茶,且自号“罗汉”,表达自己“不忍忘汉”、忠诚社稷之意。
  十一世祖霄公,事孙权,自幼学孙吴兵法,以将材自雄。因掌握东吴军国大权的诸葛恪独断专权,违众举师,不听公谏,导致北伐失败。霄公遂告病解政回家,隐萍乡,即今罗霄山,吴天纪四年(280),吴主降晋,公深痛欲绝,于是凭吊三闾大夫屈原,自乘龙舟,于五月初五寅时,投武阳之水而逝,以死明忠诚之志。
  十二世祖罗佐公,柏林开基祖罗瑭之父,后汉时期效力蜀国刘备,为折中中郎将,佐事先主。汉章武三年(223),蜀相诸葛亮征讨当地军伐雍闿,令恭公从征。战斗中,冲锋陷阵,不幸中流矢,卒于军中,年仅23岁。
  十六世祖罗绥公,字均章,康帝建元二年(344),举秀才,转尚书郎,拜散骑常侍郎。当时,正是“五胡十六国”,政局混乱,兴宁四年(369),陈伐燕。均章公精通《循甲兵书》、《都天遁书》,供职于谢玄帐下,均章公为谢玄献计三策:“选兵以趋洛间,分兵以断归路,遣轻骑以绝粮餉”。谢玄用其策,同领兵趋洛,因乘胜长驱,均章公身中六流矢,遂卒。其长子企生公扶丧归葬。肥水战役后,谢玄奏请朝廷欶封罗绥为罗湖岱王。
  十七世祖企生公忠义不事伪朝,是豫章罗氏“忠诚”美德的代表人物。东晋末,司马德宗为帝,大臣揽权。江州刺史桓玄篡位,遭荆州刺史殷仲堪、咨议参军罗企生的坚决反对,殷被桓玄所杀。为感殷仲堪的知遇之恩,企生公不听旁人劝阻,坚持为殷仲堪照看眷属,料理家务,并拒绝了桓玄“你如果谢罪,我就放过你”的承诺。此时,企生公只求释放其弟遵生,以尽瞻养母亲之义。企生公与桓玄曾在朝廷共过事,不久前又曾与桓玄在九江结盟不反朝廷,桓玄一时念了旧情,同意释放遵生,企生公主动请囚,抗节死难。在狱中,企生公历数桓玄不仁不义之行为,咸康六年(400)企生公慷慨就义,时年三十七岁。
  二十八世祖淼公,为晚唐三朝元老。懿宗年间(828—874),皇帝李漼一味游玩飲宴,穷奢极侈。各处藩镇不服管辖,兵将骄横。有的驱逐其主帅,有的擅自继承爵位。南方时有叛扰,边陲屡受侵犯。南北水灾、旱灾、蝗灾相继发生,天下疲困。牛李党争愈演愈烈,相互倾轧,朝廷之上,非李党者则属牛党,朝廷深恐灾变不测。而独淼公刚直不阿,不仅拒不介入党争,还在国家危难之际,受命力挽狂澜。时任参知政事的淼公,于咸通五年(864)应诏革除奸弊,明察秋毫,雷厉风行,取得显著成效。咸通七年(866)淼公因功受封,进阶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

 

2.png

 

二、孝敬
    “忠”以孝为先,豫章罗氏以“孝”为本。“孝”作为我族传统家风的核心和基础,得以世代传承。
    豫章始祖珠公去世后,其子居厚、宣礼、子成、知正、祗德、成通,在珠公墓周围搭建茅屋,守墓达三年之久,他们兄弟六人按照当时的传统习俗,对父亲表达的深挚孝心,成为天下罗氏各代之楷模。
  珠公第六代孙罗裒之后,罗威,字仁德,生于东汉天凤元年(14),居四川染山县,永元间充征士,为军中裨将,进军越南有功。后居广东番禺,事母至孝,勤苦奉养。遇寒,尝以身先温被席,母乃寝;夏月,必撤帐而卧,曰“吾留坟蚋,恐去啮吾母”。母丧,哀毁,日进溢米,蔬食三年,结庐于墓,朝夕尽孝。
  十七世祖遵生公,侍御史。在未人仕前,侍侯母亲汤药,当时企生公、遵生公在荆州为官,值桓玄之乱,企生公抗节死难。遵生公护送兄嫂及企生公之子昌,悄悄地回到原祖居地南昌柏林,并收捡企生公遗骸归葬。从此,遵生公在家瞻养老母,勤送菽水,问寒嘘暖,辅育侄昌,朝廷屡诏不起。后,母亲胡夫人多病,更是尽心照料,母归仙后,衣不解带,庐墓三年。遵生公是“至孝”美德的代表人物。
  三十八世祖孟郊公,其先南昌柏林人,五代间,为官兴宁,早丧父,事母孝。天圣八年(1030),举进士第三名(探花),累官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乞归养母,茆荜萧然。母冬月思脍,孟郊解衣入池取鱼供母,乡人曰其池为“孝子湖”。孟郊公孝敬母亲的感人事迹,传颂至今。

 

 3.PNG

 

三、诚信
    信者诚也,信即是诚。历史上有三位罗氏先祖和前辈被两位皇帝,被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称为“老实罗”。
    第一位是明初时期的罗复仁,明太祖朱元璋,平时不喊罗复仁的名字,直呼他“老实罗”。罗复仁,明吉水人。年少好学,通晓天文。陈友谅辟为编修。后至九江谒见朱元璋,留置左右,从征鄱阳。授中书谘议,迁国子助教,因年老,特赐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洪武元年(1368)擢编修,与张福奉使安南,使退还占城,安南王遗赠金贝土产甚厚,罗复仁悉却不受,太祖贤之。洪武三年(1370)置弘文馆,以罗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他在太祖面前,率意指陈得失,而常说南方话。太祖喜欢他的质直,不叫他的名字,而直呼他“老实罗”。
    第二位是清代大教育家罗典,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在接见他,称赞“罗典是正经老实人”。罗典生于1719年卒于1808年,字徽五,号慎斋,从乾隆七年(1742)至三十九年期间,先以府试第一名入郡庠,乾隆十年食饩,学使阮裴园以国士相待。乾隆十二年,中乡试第一名举人。后成进士,殿式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七年,钦命河南正主考官,为国取才,加班加点十昼夜看完五千多份试卷。次年,充会试同考官。钦命提督四川学政,蜀中人士称之为“神”。转授工科给事中,转任吏科掌印给事中,乾隆三十九年升鸿胪填充少卿。乾隆皇帝次年在热河行在接见他,并宣谕大臣,称赞“罗典是正经老实人。”  
    第三位是豫章罗氏六十五代孙,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名慎镇,字雅环,号宗人,学名荣桓,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二十七日,就读于青岛大学工科,参加罢课,毕业后,赴广州报考中山大学理工学院。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历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3年12月16日卒于北京。毛泽东主席对罗荣桓元帅有很高的评价:“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

 

QQ鍥剧墖20180319161832.png

 

四、仁爱
  仁即仁爱。仁爱在家庭中的表现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现家庭和谐。
  六世祖徽公,东汉光武时五十二岁,任南阳太守。宽厚仁慈,百姓讴歌,
  三十七世祖斐公,尊宗敬祖,广行善事,造福乡里,为人孝友,远近闻名。
  南宋绍兴元年(1131),以罗贵为首率领珠玑巷33姓97户避祸南迁事迹、逸闻和民间传说,是豫章罗氏广施仁爱的一件典型事例。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有宫女胡妃,貌美贪私。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上怒,命下冷宫。妃潜逃,扮作游妇,混杂京省,时有富人黄贮万,广东南雄府人,备船运粮上京,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备牲求福,时有歌女近前,万见女貌美,以意挑之,女即上船与万言,娓娓不己,愿托终身,因载以归。胡妃逃亡,朝廷行文各省揖访,终年无迹。终因纸包不住火而事漏,就在珠玑巷大祸降临之际,罗贵沉着应对,赴县陈告南迁,准立文案,齐集亲族戚友,各携妻携子,于是年3月16日抵达冈州(今新会),向政府告案立户,避过此场祸害,各得安居乐业。33户97户开族岭南,枝繁叶茂,瓜瓞绵绵。当今,粤语方言群的粤港地区暨南亚诸国居民,大多数是珠玑巷的后人。
  豫章罗区十分重视“知祖之善,传祖之善”,除续编族谱、修史写志之外,他们以口述的方式向后代传授先祖的优良品质,宏伟建树和善行。借此鼓舞鞭策后代,并使罗氏优良传统得以世代传承。

 

  2.PNG  

五、礼义
  礼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也是社会秩序。“义”作为内在道德规范,就成为礼的内容或内在价值意义。
  三十五世祖贯公,进士及第,初任礼部员外郎,性情刚直,乃正直文章之士。因石敬塘得势而不仕,隐居朝山之下罗君洞,粥以自餬,屡召不起。后唐同光年间(923-925),贯公被枢密使郭崇韬赏识,任洛阳(洛阳当时是后唐国都)县令,大力开展清除豪门积弊的工作,不卖反复无常的乱世贼臣、顶头上司河南尹张全义的账,凡是有人依伏张全义的势力为非作歹,贯公一律依法处置。张全义为此大怒,一直在李存勖、刘皇后面前诬告贯公。伶人、宦官们清求托办事情的书信堆满了桌子,他一个也不给回答,因此得罪了皇上宠信重用的奸臣、宦官、伶人,同光三年(925)被昏君后唐庄宗李存勖冤杀,朝野均为贯公不平。
  明代著名理学家钦顺公,进士及第,吏部右侍郎,曾事三君,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刚直不阿。武宗年间为归乡侍父,屡次上疏,均未获准。为此得罪武宗宠信的宦官刘谨,被夺职为民,回乡耕读。正德五年(1510),刘谨伏诛,钦顺公官复原职。世宗嘉靖初年(1522-1523),世宗倒行逆施,欲尊其生父为皇考,大臣群起谏阻,意欲立孝宗为皇考,世宗大怒一意孤行,廷杖大臣180余人,杖毙19人,贬官不计其数,这就是震惊朝野、历史上有名的“大礼仪”事件。钦顺公力谏世宗,未得采纳,世宗反下旨升钦顺公为吏部尚书。钦顺公气愤忧郁之下,借省亲为名回乡,屡召不起。经过钦顺公反复上书,要求辞职归家,终于获准,于是钦顺公足不入市,潜心研究理学。
  南宋初期,四十三世祖必元公,熟读经书,学识渊博,文采过人,不惧权势,刚直不阿,为官恤民,勤政躬亲。当朝奸相史弥达、贾似道等擅权酷虐,群臣敢怒不敢言,唯必元公不畏权贵,上疏弹劾其“蠹国脉,伤民命”,不从,又疏,又不从,再弹劾,再不从,反被谪福建汀州太守。调福州观察推官时,有权贵李遇鱼肉伤民,占人荔枝果园,必元公执法严惩,乡民拍手称快。知余干县,福王骄横不驯,为害一方,前后知县多被挤陷,必元公上书告于州,上司视而不见,严诉其恶,民众诵其恩德,百官服其胆识。必元公耿直不阿,名震朝野。
    为使忠孝家风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弘扬光大,罗氏子孙对忠孝二字作了新释,他们认为,爱国就要爱家,尽忠就要尽孝。在家为父母尽孝,在外为国尽忠;为国家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秉承这一理念。他们在有1700多年悠久历史的柏林村兴建起了一坐占地近12亩,主体面积28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忠孝祠,正在发挥着家风、家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

 

(资料:罗会塘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