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罗氏文化
字画篆刻
 您的位置:首页 > 罗氏文化 > 字画篆刻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
作者:  更新时间:2018-07-12 08:44:05 阅读: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

    罗振玉(1866-1940),初名振钰,字叔宝、式如,后改名振玉,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又号贞松堂,自署贞松老人、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等。祖居浙江上虞永丰乡,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于江苏淮安。 5岁人私塾读《毛诗》,15岁读完《周易》、《尚书》等经史。16岁中秀才.后屡试不第,曾在山阳刘氏、邱于蕃、刘鹗等人家中做教师。刘鹗之子刘大绅曾从罗振玉就读,后罗氏以长女许配绘大绅为妻。罗振玉不仅熟读经史,而且涉猎训诂名物、金石文字等。1896年罗振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并创设“农报馆”,介绍西方农业技术,并在10年间翻译农业书刊百余种。

    为了培养日语翻译人才,他又于1898年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1900年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请,去湖北武昌主持农务局,兼农校监督。此后,罗振玉步入清廷仕途。

    1901年罗振玉主持武昌江楚编译局并创办(教育)杂志,后辞职归上海,又被张之洞、刘坤一派往日本考察教育。1902年两广总督岑春煊聘罗振玉为教育顾问。1906年,罗振玉经端方等人力荐,由地方被召进京师,在清廷学部任参事厅行走,后擢升为参事,直至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在此期间,罗振玉曾往直隶、山西、山东、江西、安徽等省视察学务。在京居官期间,他常去市肆收购古籍、铜器、碑帖、字画以及甲骨文等古代文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罗振玉以清朝遗臣自居,与王国维举家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罗振玉专攻经史及金石学,出版了《殷虚书契》、《殷虚书契精华》、《殷虚书契前后编》及《殷虚书契考释》等重要甲骨学著作。

    1919年罗振玉自日本回国,寓居天津,并继续从事著述。1924年罗振玉应清废帝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清理宫中器物。当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罗振玉与陈宝琛秘密护送溥仪出宫到日本使馆,1925年又秘密护送溥仪至天津日租界“张园”,罗振玉被溥仪任命为“顾问”。1929年,罗振玉移居旅顺,想借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恢复清室”,他参与、策划了成立伪满洲国,并在1933年出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任理事。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罗振玉被邀为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14日,病故于旅顺寓所。享年75岁。辞世前自题挽联云:“毕世寝馈书丛,得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秘藏,抱残守缺差不幸;半生沉沦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丒扈跸,壬申于役,丁丒乞身,补天浴日竟何成”。他一生勤于治学,著述不辍,平生著书130余种,刊印书籍百余种。对中国历代史料的保存,敦煌文卷的整理,汉晋木简的研究,尤其是对甲骨文的搜集、收藏、考释、传播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罗振玉适逢我国殷墟甲骨文、敦煌写经及西部边陲地区出土的汉晋木简、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四裔碑铭、中州明器、齐鲁封泥,不断出土的商周有铭青铜重器等重大发现时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大批传统金石文字以外重要的新资料。也为兼收并蓄的罗振玉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施展才学的广阔空间与平台。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他的亲家刘鹗家中看到甲骨文墨拓片,情不自禁的惊叹道:“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杜、杨、许诸儒所不得见也。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言辞中不仅感慨万分,而且感觉到自己有责任进一步的去传播、研究、宏扬。

    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时,开始收集甲骨文,并着手调查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当时的古董商为了赚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利润,对甲骨出土地秘而不宣。直到1908年罗振玉才得知甲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立即派人前去访求。1915年他亲自前赴小屯村。前后数年,据胡厚先先生统计罗氏得甲骨三万余片。并考定出安阳小屯为殷墟,甲骨为殷王室的遗物。为了能使这些甲骨得以保存,他“寒夜拥炉、自加毡墨”亲手墨拓甲骨文。通过研究,考释出甲骨文字485个,能识读出卜辞1303条,同时编印甲骨专著《殷商贞卜文字》 、《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三卷》 、《殷墟书契菁华》 、《铁云藏龟之余》等。我们在阐述罗氏对甲骨文的成就与贡献之时,不得不提及,“日本现藏甲骨8200片,其中有5745片是通过罗振玉之手流往日本的。这些甲骨,为罗振玉自己所著录的不多,除《前》、《后》、《菁》有少量著录外,还有很多当时并未著录的重要材料”(王宇信1989年《甲骨学通论》)。这成了历史的过失与遗憾。

    罗振玉在日本毡拓、著录、传播甲骨文,长期考释、研究甲骨文字,对甲骨文的字形、字义、字意及对甲骨文的契刻刀法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与熟悉。1921年他从日本回国,寓居天津,开始用已释的甲骨文字集联,其手书的《集殷墟文字楹帖》153条,真正把甲骨文字引导到书法园地,可谓是最早的甲骨文书法集。他在自序中记云:“自客津沽,人事旁午,读书之日几缀其半,去冬奔走南北,匍匐振災,四月间益无寸晷,昨小憇尘劳,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辞之工拙非所计也”。其“去冬奔走南北,匍匐振災”之句,原来那时北方旱灾,南方又遭风潮之厄,罗振玉为赈济灾区,将自己所藏一部分金石书画珍品,在京师展览拍卖,所得线款用于救灾。这也是罗氏一大善举,功德无量,难能可贵。

    1925年,罗振玉又吸收章钰134联、高德馨85联、王季烈23联,加上自集的178联共计420联,全由他本人手书,旁注楷书译文。编为《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那时甲骨文可识者不足千字,能集出这么多的楹联,用毛笔书写,由此始,甲骨文字的研究从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语言学等领域,真正延伸转入到书法艺术领域,此番创新之举实具有“披荊斩棘、开天辟地”之功。罗振玉的书法早年临习欧颜、金文及刻石小篆,基础扎实,功力至深。中年后得见甲骨文字,书风为之一变,对甲骨文心摹手追,为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新路。那个时代不仅社会大环境动荡不安,书法艺术也处于南帖北碑、唐楷汉隶此起彼伏争雄时期。罗振玉站在理性审美的高度,不为时风所左右,挥毫直入甲骨文书法领域。纵观罗氏甲骨书法,余以为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形式,一为甲骨文原刻临作;二为甲骨文集字书法;三为集殷墟卜字楹帖书法。如例图一,系罗振玉的临作书法,图二、图三则是他的集字书法。三件书作风格相近,呈端庄大方,工致典雅,字形修长以纵取势。字体结构十分谨严,一丝不苟大小整齐,线条点画之间匀称平衡,协调统一,参以玉箸篆圆韵丰满的小篆笔意,刚劲挺拔,方圆相齐。这种风格的甲骨文字,与董作宾断代分期的第一期、第五期严整工稳一路的甲骨契文气息相通。

    仔细观察,罗氏临书作品写得谨慎小心、规范划一,五个“于”字几乎一模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结体中宫紧敛,点画盾感温润凝重,起笔藏锋,中锋运行,收笔一如起笔,整肃斩齐。粗细、轻重、提按的变化含蓄而微妙,毫无突兀之处。其集字联写得雄浑刚健,“三、六、学”与“五、凤、雨、康”等字,呈舒展奔放之态,字形宽博开张,相比之下,“德、道、大、教”与“十、年、占”等字,则呈内敛紧密之状,整体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很明显无论是点画线条还是字体结构,均吸收了篆意雅化了甲骨文字,强调了中锋用笔的力度与韵味。图四是一副八言联,虽亦为集字甲骨书法,但书风已经起了变化。与前者相比不同之处有三,其一,结体姿肆纵放,中宫宽绰,间架疏朗;其二,转折方处见方,圆处更圆,尤为灵动活泼;其三,线条粗细反差明显,以瘦劲取妍。图五、图六、图七的三件书作,系从“集殷墟文字楹帖”中选录,编号分别是001、057、151的联语。写得十分刚峻朴拙、灵动活泼。与前面的几件书作相比,无论是结体上还是用笔上,都有了较大的区别与不同,结体纵放自如,开合有度,点画出现了露尖出锋的意趣,彰显凸现了甲骨刻契的金石韵味。而线条本身的质感呈抑扬顿挫、提按起伏、粗细变化之状。如图七的“知、学、人、求”等字,写得极为自然率意,收笔时不作提锋处理,而是加大按力作方笔方收,整篇卜文字形修长、以纵取势。这里我们看到了“集殷墟文字楹帖”与他的其他甲骨文书法不同特色。再看罗振玉甲骨文书法作品的落款,都比较规范一致、干净利落。上款偏上,下款在中部位置,疏密有致,大小适中,一般使用行草书体,与整体十分协调妥贴。罗振玉作为儒家学者,生性保守,信奉严正规范,格守传统与中庸之道,他的甲骨文书法形体外观上不作过多的暴露与刺激,选择平正工稳、端庄含蓄的路子。虽然有些结体点画出锋,但那是非常有限的突破与探索,主体风格还是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儒雅之风骨。旨在使甲骨书法体现出匀净整肃的书卷气息与以笔生意、典雅远奥的金石风味。因而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他走近、借助金文与小篆,独创一家风貌。由于甲骨文字可供使用的单字较少,创作时集字成文较为困难,罗振玉在这方面做得相当认真,从不随意臆造或妄加改纂,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集字创作甲骨文书法。在他的作品中,不是同一时期的卜文,决不在同一幅作品出现。这种严谨的学者风度,正是许多现代书家在创作甲骨文书法作品时所缺乏的。然应当看到,罗氏的甲骨文书法毕竟处于草创初级阶段,加之过于注重规范与法度,因而缺少了一些变化,某些点画与结体上暴露了诸多僵滞与刻板的成份,作为早期的先哲大家,没有提供甲骨书法创作更深,更广泛的发展象限,这也许是后学对他的愿望与苛求。


    最后想提及的是《中国书画报》2002年5月16日第39期刊发了“走在通往古典审美之途”一文,并附罗振玉的八言联一件(见图八),文下有一副标题:“罗振玉及其金文书法”。有文云:“此副金文联‘自天降康与人无竟,如川方至受福至多’,”笔法涩畅雅爽,线造型起伏跌宕,富于节奏韵律,结体变化丰富,神采奕奕,时出奇趣。如联中“天”、“康”、“川”、“受”等字,笔法不仅多变,结体亦奇特诡异,姿态怡人,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罗氏书法的描述与评价并不为过,确切又合度。然称此八言联为金文书法,余不敢苟同。罗振玉学识渊博,精研各种法迹、鼎彝、碑碣、墓志、砖瓦、简牍等,无所不通,并临习各种书体,对金文的临习最多,因而他创作的甲骨文书法往往带有金文意趣,但不能将这样的甲骨书法称之为金文书法,就象汉简书法带有隶书意趣不能称之为隶书书法一样。此八言联系罗振玉编撰的《集殷墟文字楹帖》第153条楹联书法。上下联句共有16个字,其中“自、降、康、人、方、至、无、既、多”九个字,在甲、金书体中均有出处,结体上都较为接近;“天、福、竞、川、受”五个字,在甲、金书体中亦共有,但罗氏采用的是甲骨书体;“与”字在金文中单独存在,而甲骨文中没有,一般借用“兴”字为“与”,故八言联中“与”实际上应释为“兴”,这是一个甲骨文借用字。如果这是金文书法,“与”字完全可以采用金文文字,不必借用甲骨文“兴”字。“如”字为甲骨文字,金文“如”字为女字重见,不从口。此外这件书法作品单从字形上看与金文(或钟鼎文)相去甚远。因而不能称其为金文书法,叫甲骨文书法较为确切。《中国书画报》在书画界拥有较多的读者,影响面较大,由于编辑把关上的疏忽,遂将甲、金书法混淆。为了使容易混淆的东西不再混淆,以免误导,于此题外补文正之。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