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罗氏文化
字画篆刻
 您的位置:首页 > 罗氏文化 > 字画篆刻
甲骨文版“百家姓”(附:甲骨文参考)
作者:  更新时间:2024-04-05 09:11:20 阅读:

甲骨文版“百家姓”

走遍姓氏  2024-04-04 07:21

甲骨文姓氏写法是对姓氏文化的丰富。最近发现100多个甲骨文姓氏,下面整理下给大家。甲骨文百家姓对照,具体见文章结尾处。要了解甲骨文姓氏,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来源

姓氏是先有姓后有氏。姓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代表着同一母系有血缘关系的人。所以我国现在很多古老的姓氏都是女字旁书写的,如姬姓、姚姓等。最初的姓氏多以图腾描绘的。

氏则是姓的一个分支,代表着有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族人。有一定地位的男性才有氏。

到了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广泛应用。文字逐渐取代了图腾。至春秋战国时代,姓和氏都合并在一起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姓氏。

有学者认为,最早的姓是风姓,产生于伏羲时代。由风姓又演变了上古时期的八大著名姓氏,为姬姓、姜姓、姒姓、嬴姓、妘姓、妫姓、姚姓和姞姓。

现今很多姓氏是由这八大姓氏演化来的。

甲骨文历史和概况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汉字形体,历史上汉字有甲骨文、金文、隶书等多种形体。

因甲骨文是清末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这个地方以前是商王朝的都城遗址。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大多记载占卜,又被称为“卜辞”。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距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

清末(1889年)被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药店发现,当时甲骨文刻在龟甲上多当作为药材使用。他以每字2两银子收购了1500多片龙骨。

自甲骨文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很多古董商人和外国商人大量收购甲骨片。很多甲骨文片流落民间和国外。

据悉我国收藏有12.7片(含台湾省的3万片),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收藏有2.6片。

至今发现甲骨文有15万片,记载的单字多达4500个,能认出来的字在2000个左右。

甲骨文姓氏介绍

甲骨文姓氏文字的特点是笔画简洁,带有大量象形字,形状多来自于原始实物的图像。文字排版方式有横着、竖着多种写法。

如杜姓,甲骨文中的文字是从杜梨树演化而来,清晰的刻画了杜梨树的特征。文字的上部像树枝,下部像土。

相传神农氏族人曾种植杜梨树,并将该树列为崇拜的神树。后来以国和姓形成了“杜姓”。


附:甲骨文百家姓对照表


附:

1000余个甲骨文汉字对照表

穿越三千年风雨,记录大一统中华文化

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虽历经数千年仍被部分识读。其发现与收藏第一人王懿荣在龙骨药材上发现甲骨文,后成为研究热点。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汉字起源发展的关键一环。汉字历经演变,始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120多年来,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已识读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虽然看似不可思议,但却正是汉字的独特之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在一味名为龙骨的药材上发现甲骨文,后广泛收集,成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授任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自杀殉国。后王懿荣之子王崇烈入京料理后事,将其父所藏甲骨文卖给了《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1月,由刘鹗辑,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面世。甲骨文渐为世人所周知,引得众多学者投身研究,“甲骨学”应运而生。

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进一步推动汉字起源发展的研究。

“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没有死,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对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经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淘洗,汉字也不断遭遇挑战,然而每一次都能化解危机并自我完善,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在造字阶段,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了‘形声化’道路,天地为之一宽;隶书的产生,突破了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纪,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现代转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字不断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