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柏林茶馆
宗亲娱乐
 您的位置:首页 > 柏林茶馆 > 宗亲娱乐
《扬州日报》记者再度回访老读者罗永庚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7-02 09:21:52 阅读:

《扬州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

记者再度回访老读者罗永庚

2023年07月 02日 07:51 

罗永庚和老伴接过记者送上的鲜花。

      “谢……谢!”看着眼前的鲜花,87岁的罗永庚艰难地说着,伸出了颤抖的手。

       这双曾经一万两千多次翻阅、装订《扬州日报》的手,如今虚弱无力、抖个不停,再也拈不动一页报纸了。

       今年7月1日是《扬州日报》复刊40周年。40年来,有千千万万的读者,陪伴着《扬州日报》走过一程又一程,他们是党报最宝贵的财富。而罗永庚,是他们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位。6月30日,受扬州日报社编委会委托,记者一行来到罗永庚家里,看望这位报社的“荣誉员工”。

      “老罗从你们1983年7月1日复刊起,就开始收藏《扬州日报》,一期没断过、一张没少过,直到2019年他跌倒中风住院……”罗永庚的妻子、今年81岁的丁淑芳说,上次小朱记者来采访,说报社要来家里看望,他听了便开始流泪,“老罗话说不清楚,但我知道,他这是高兴啊!”

11岁的小孙子在给罗永庚读报。

       在丁淑芳的讲述中,一位“报痴”的其人其事,展现在记者面前。罗永庚自幼家境贫寒,13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也失去了音讯,兄妹三人成了孤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辍学后的罗永庚,到扬州群力纽扣厂做学徒,白天劳动,晚上上夜校,三年读完小学课程,拿到了毕业证书。1956年公私合营,罗永庚被调到省工业厅当一名文印员,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了报纸。报纸上的新闻,让罗永庚大开眼界,也让他彻底爱上了这股油墨香。

      “我们上世纪60年代初结婚,他那时就喜欢看《扬州日报》,可惜‘文革’期间停刊了。1983年《扬州日报》复刊后,老罗每期必看,看完后就好好收起来。”丁淑芳说,这些年罗永庚收藏的《扬州日报》有一万两千多份。“那时,家里的柜子、桌子,连床上都摆满了报纸。后来没办法,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当‘报纸室’。老罗请人打了书架,按年代顺序,一摞摞摆放好。上世纪80年代,一年的报纸就能装订一本,后来版数越来越多、报纸越来越厚,一个月就得装订一本。”

       谈起罗永庚收藏《扬州日报》的故事,用丁淑芳的话说,“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老罗不仅读报,还给报社投稿,他后来当上原汤汪乡副乡长,一直说多亏了《扬州日报》这些年的教育和帮助。”丁淑芳给记者看了一份剪报,上面是《扬州日报》创刊50周年、60周年时对“报痴”罗永庚的报道。“他把这些当成了宝贝,特地剪下来贴在一起。”

      “我们好好干,扬州会更好……”说话间,罗永庚11岁的小孙子王清罗,搬着小板凳坐在爷爷轮椅边,正在大声读着《扬州日报》的一篇报道。“老罗不能看报了,都是小孙子给他读。这孩子懂事,把爷爷集报和他给爷爷读报的故事,还写进了作文里,语文老师直夸写得感人。”丁淑芳说。

社区居民在“罗永庚工作室”翻阅老报纸。 庄文斌 摄

       罗老生病了,这几年收藏报纸是不是就中断了?随行上门看望的广陵区汤汪街道九龙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窦迪告诉记者,社区专门设了一间“罗永庚工作室”,存放罗老这些年来收藏的一万多期《扬州日报》和近一万期《扬州晚报》,并向社区居民开放。“罗老生病这四年里的报纸,一期都没落下,我们都帮他收集好了。”窦迪说,这个集报室不仅是罗老的心血,更是整个社区的宝贵财富。“这不放暑假了,每天都有小朋友来读报。能看到二三十年前的新闻,他们都说‘好神奇啊’。”

       这时,护工打断了我们——罗老不能久坐,要躺下进行康复按摩了。记者一行起身告辞。

      “叔叔,再见!”走到门外,和奶奶一起送客的王清罗,眨着眼睛问道,“叔叔,要怎么样,才能成为扬州日报小记者啊?”

       (资料:朱正国 郭韩宇 刘贺 朱轩卿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