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柏林茶馆
网群交流
 您的位置:首页 > 柏林茶馆 > 网群交流
屈原和罗子国历史渊源研探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18-06-18 11:26:25 阅读:

屈原和罗子国历史渊源研探(之一)

罗子国与屈原是同根同源

——罗建平

    作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远处,你可见汩罗河上,一绺飘动的胡须上架着的那颗高昂的不屈的头颅,那是一杆以命报国的英灵在呼唤麻木的国人,他企以热血希望国家强大,这样一个怎样的躯体?  我们怀念他,呼唤屈子再生!屈子不朽!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楚罗鄢水之战主帅自杀)的后代。 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罗子国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瑕(?-前699年):楚武王之子,芈姓,熊氏,名瑕,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故史称“楚莫敖”。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为屈姓先祖。大诗人屈原是其后裔。

    罗姓的远古先祖可以一直追溯到黄帝,其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乾荒—颛顼—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熊丽—熊狂—楚熊绎。

    熊姓和妘姓,是罗部落先民们的主要姓氏,也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穴熊氏族后代到了鬻熊时,即分为两枝,其中一枝随熊丽—熊狂—楚君熊绎这一世系繁衍,另一枝自鬻熊后分枝而出,这枝鬻熊后裔同祝融吴回的妘姓后裔组合在一起,成为罗部落先民的主体。颛顼之后祝融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部落的首领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同样是罗氏的先祖。罗子国与楚国国土相邻,既是楚国人同宗共祖的兄弟,濡沫与共生活了几百年,也相互成为竟争对手。楚国对罗国虎视眈眈,罗子国人对此心中有数,千方百计进行抵抗。

    《左传》原文:   屈瑕伐罗鄢北之战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罗子国在楚文王时才迁到汨罗。在列国事务和外交场合,屈原曾多次维护罗子国的尊严和利益,执政的罗宣王感激不尽,屈原被放逐来到了长沙,急忙亲往相邀,来国中漫游,散散心,解解闷;倘屈原同意,他愿留屈原在国内久住,奉为上卿。罗子国与屈原都系楚之同根同源。始祖屈瑕因伐罗失败而自杀。“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楚国都城郢,屈原在绝望中吟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投江自尽,屈原在罗子国投江也算是应了祖上的一种宿命!

    《屈原传》屈原罗城慰藉

    长沙北不足百里处有一个罗子国,这是楚国境内的一个诸侯小国,位于汨罗江畔(现湖南省汨罗市西五、六里处)。从前,罗子国是在襄阳宜城境内,楚文王时才迁到这里来。在列国事务和外交场合,屈原曾多次维护罗子国的尊严和利益,执政的罗宣王感激不尽,听说屈原被放逐来到了长沙,急忙亲往相邀,来国中漫游,散散心,解解闷;倘屈原同意,他愿留屈原在国内久住,奉为上卿。

    罗子国国王亦系楚之同姓,论起来与屈原还是本家,在此之前彼此不仅有过交往,且关系非同寻常。既然久居长沙无所事事,整日愁肠百结,郁郁寡欢,不如应邀前往,既可散心,又能广泛接触民众。

    罗子国都城分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四座城楼。城墙虽是板筑土夯的,但有两丈多高,一丈来宽,西北临江,南面靠山,两座雄峙的山峰犹似两只把门的狮子,远远望去,倒也雄伟气派。

    罗宣王让屈原下榻于罗子国最高档次的清心馆内,这里背山面水,茂竹修篁,溪穿庭中,山耸湖内,奇花异卉四处点染,鹂啼莺啭时时可闻,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幽静高雅的好地方。自从屈原来到了罗城,罗宣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无论国事多么繁忙,全都亲自奉陪。休看这罗子国国小财薄,款待屈原的宴席档次却相当高雅,令赫赫齐楚所不及。为了使屈原生活得愉快开心,罗宣王还挑选了十数名姿色超群且有教养的宫娥,每日习练丝竹歌舞,专供屈原欣赏。然而,这一切全是徒劳,终不见屈原有心花怒放之时,笑逐颜开之刻,他整日心事重重,愁眉不展,那枯槁憔悴的脸上总是阴沉沉的,犹似梅雨季节的天空。这很使罗宣王生疑,一日午餐,他乘着酒兴陪笑问道:“三闾大夫,莫非我等接待不恭,您老才这样闷闷不乐吗?”

    屈原见问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陛下切莫误会,当今之荆楚,国君昏庸,奸臣当道,强秦觊觎,民生涂炭,危机四伏,如卵高累,陛下纵然让我过那神仙般的生活,屈平又哪里会有欢心愉意呢?”说着泪如雨下。

    这很使罗宣王感慨不已,楚王这样不公平地待三闾大夫,致使他落得了这般可悲可惨的结局,但他却依然在忧国忧民,将个人的生死祸福置之度外,这样的忠贞贤臣古今罕见,楚怀王与顷襄王都是些有眼无珠之辈,酒囊饭袋之徒,堂堂荆楚万里山河,恐怕就要毁在他们的手里了……

    罗宣王见屈原伤心落泪,急得慌了手脚,连声宽慰道:“三闾大夫莫要过于悲伤,天有阴有晴,月有圆有缺,国事有曲有直,此皆常理中的事。顷襄王年岁尚轻,不谙政事,为奸佞所蒙骗,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致使三闾大夫含垢忍辱,蒙冤受屈,此乃楚之大不幸也。然而楚王不久必将翻然悔悟,召大夫还京,共商大计,重振荆楚。眼下当务之急的是请大夫迅速恢复健康,养精蓄锐,以便再次为国操劳奔波。”

    罗宣王十分健谈,他的本意是骂顷襄王瞎了狗眼,错把珍珠当鱼目,结果却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很符合屈原的心理,说得那屈原再次长叹一声道:“但愿如此!……”

    为了慰藉屈原这颗伤透了的心,罗宣王择一天高云淡之日,陪他登上城楼,观赏罗城醉人的秋色。谁知屈原登上城楼,目光呆滞,两眼傻愣愣地盯着西北方出神。他望呀,望呀,好象望到了郢都的楼阁殿宇,望到了归州的山山水水,于是默默地吟诵起来:

    曼余目以流观兮,(啊,我站在高处向远方眺望,冀一反之何时?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的故乡?鸟飞反故乡兮,鸟儿总要飞回自己的老巢,狐死必首丘。狐狸死的时候要向着山冈。信非吾罪而放逐兮,我没有罪却遭到放逐,何日夜而忘之。真是日日夜夜心中难忘。)

    他吟诵着,吟诵着,头也昂了起来,手也举了起来,颇似展开双翅的飞鸟,就要飞向那日夜想念的郢都。

    罗宣王见屈原心情开朗了起来,竟有浓郁的兴致在赋诗吟咏,欲陪他登上另一个城垛,忽听屈原歇斯底里地高声喊叫起来:“不好啦,不好啦!你看那西北天边浓烟滚滚,想必是秦兵攻占了郢都,正在焚烧我们的太庙和宫殿,罪过啊,罪过!……”

    罗宣王欠身延颈,借着屈原手指的方向极目西北,西北天边哪里有什么浓烟滚滚,不过是涌动着几堆青紫色的乌云。他看了一会,摆摆手解释说:“三闾大夫不必惊慌,那不是浓烟,只是从天边滚过来的一团乌云,大约是要变天了……”

    屈原似信非信,摇摇头,自言自语地叹息道:“只怕那不是乌云,而是浓烟,是正在燃烧着的郢都上空的浓烟啊……”

    罗宣王左劝右说,才算将屈原从幻觉中拉回到现实中来,搀扶着他登上了另一个城垛。为了缓和屈原的紧张情绪,罗宣王热情洋溢地指点解说,游览了一阵,观赏了一番。渐渐的红日西沉,残阳如血,晚霞夕照将西边的天空染得一片火红。触景生情,屈原见状又捶胸顿足地大声疾呼起来:“快看呀,郢都起火了!万恶而可憎恨的秦兵呀,他们烧毁我们楚国的都城,掘开我们祖先的坟墓,我,我,我与这帮豺狼强盗不共戴天!……”

    屈原激昂的情绪,悲愤的语调,把城下的百姓和周围的将士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罗宣王的心中也在翻腾着酸楚的热浪,他设想着长眠于地下的祖先就要横遭暴秦的劫难,不由得两眼汪着晶莹的泪花。这是个意志能够控制感情的中年汉子,为了减小对屈原的刺激,他尽量压抑着自己的悲愤。他将身体转向一边,钉子入木似的伫立了许久许久,极力平静着自己的心潮。毫无疑问,倘这时两面相对,四目相触,两心相碰,必是惊雷闪电,狂风暴雨。因折磨而过早衰老的屈原,再也经不起巨大的感情风浪的冲击了。

    为寻开心,罗宣王才陪屈原登罗城而览秋色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屈原的心灵上倒反又压上了一块重石,同行者与城上城下的民众及将士也无不罩上了一层阴影,遥望红日坠落的天边,不再是绚烂的晚霞,而是涂抹着的令人凄然泪下的鲜血。

    游城归来,屈原的情绪更抑郁,更低沉了,时常面壁而立,不知所思;或者披发吟于汨罗江畔,不知所往。这情形让罗宣王忧心如焚,他在苦苦地思索和寻觅着让屈原欢悦的新办法。

    罗子国的秋天美丽如画,肥沃的田野里,金色的稻浪翻滚起伏;滔滔汨罗江,昼夜奔腾不息;漫漫丘岭,红橘累累,果香阵阵;连绵横亘的峰峦,或苍翠若黛,或层林尽染。金秋九月,既是收获与希望的季节,又是狩猎的好时刻,经过一年的美餐盛食,千禽万兽,无不发育得膘满肉肥,因此罗宣王想到了陪屈原进山打猎散心。

   

    罗子国虽只有弹丸之地,且系楚之附庸,但毕竟也是个诸侯国家,为了慰藉屈原的心,罗宣王把这次秋狩当盛典对待,那隆重的程度不亚于郊天祭地。自国君以下,宫廷里的大小官员倾巢出动,乘车的,骑马的,步行的,弓上弦,刀出鞘,干戈耀日,剑戟映辉,旌旗猎猎,仪仗赫赫,鱼贯而前,径向深山密林进。狩猎的君臣百官将车驾停于山下,换成坐骑,从中间进出,分三路围猎包抄。猎犬在前边引路,雄鹰在空中侦察,走卒在四处呐喊,寂静的山林顿时喧闹欢腾起来。按照宣王的旨意,文臣武将俱把温顺的兔子、山羊、花鹿往屈原这边驱赶,屈原却痴呆呆地望着,一箭不发,让它们在自己面前窜来跑去。罗宣王见了甚为不解,惊奇地问道:“尊敬的三闾大夫,难道贵体欠安,心身不爽吗?为何一箭不放呢?”

    屈原右手提弓,左手拿箭,以手中的弓指着面前的山羊、兔子说:“此皆山林中之善良之辈,我不忍心伤害无辜。待来日恢复健康之后,必将驱马深山巨谷,猎取豺狼虎豹!……”

    多么富有哲理的深刻话语啊,对其含义,罗宣王心领神会,对其钟情,罗宣王深受感奋,对其决心,罗宣王坚信不移。

    又过旬日,罗宣王陪着屈原去汨罗江边钓鱼,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是最悠闲自在的赏玩,也是散心解闷消磨时光的好方法。垂钓的地点选在深入江中的绿汀上,这里草青花红,风光旖旎,视野开阔,令人心胸敞亮,宠辱皆忘。汀上搭起了凉棚,以遮风雨和秋阳。江中安装了特殊设施,围渊驱鱼,将鱼都赶到这汀外的深潭之中。潭水清冽,虽深犹浅,潭中鱼来往如梭,清晰可辨,历历可数。然而,面对这滔滔西去、川流不息的汨罗江,屈原的心思根本没有放在钓竿上,他望着对岸渔村升起的一缕缕炊烟,心潮象脚下的江水一样翻滚奔腾。他想,自己这样四处飘零,何时是了?走到哪里才算是尽头?由这袅袅炊烟和江上的点点白帆,屈原想到了长沙反霸抗赋的首领滕兴波和那众多以大碗喝酒、敢于跟贵族昭川江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渔民兄弟,民众最有力量,他们是荆楚的希望。倘说日前长沙应邀赴宴时形成这样一个奇特的念头,那时还隐约而模糊,现在却变得愈加清晰而强烈了,因此他欲在江边找个归宿之地,每日里和这些渔民

    谈心解闷,向他们吟诵诗章,使他们牢记秦兵侵略的仇恨,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念。主意打定,他对罗宣王恳切地说:“屈平衷心感激陛下之热情款待!今日大王又为我找到了安身之所。”

    罗宣王听了,很感莫名其妙,急忙问道:“这江边一无楼台亭阁,二无街市集镇,大夫如何能够安身呢?”

    屈原坦然地回答说:“我一不需要楼台亭阁,二不需要繁华的街市,只要能和百姓在一起,便心满意足矣。”

    罗宣王见屈原句句掷地有声,意志坚定,不可勉强,只好说:“既然三闾大夫喜欢这方水土,朕派人给您在这里建一处漂亮的宅第吧。”

    屈原急忙摇头摆手说:“不必!不必!在那边的渔村,总可以找到一个栖身之地的。”

    罗宣王无奈,把一根自己喜爱的象牙钓竿和一匹白马送给屈原,就眷眷恋恋地含泪告别了。

    黄昏时刻,屈原望着那古罗城的城楼,回想起登楼远望郢都的情景,不禁又是一阵伤感。他忍住泪水,调过头来,牵着白马,拿着钓竿,孑然一身地朝渡口走去…


屈原与罗子国历史渊源研探(之二)

罗子国与屈原非同根同源

——罗昭平

    历史上的公元前320年迁平江始祖守陇公82岁高龄带领子孙曾4代共28人落户平江安定的古罗山,与汩罗遗址古罗国无关联。罗宣王亦与屈原不属予同时代的人。不要被误导了。

    罗子国二十四代国君世系排列为:

    1匡正(罗郐公)→

    2奕芳(罗宣公)→

    3祥德(罗定公)→

    4隆(罗代公)→

    5安(罗文公)→

    6贤(罗德公)→

    7操(罗昭公)→

    8进贤(罗真公)→

    9顺(罗介公)→

    10璇(罗庄公)→

    11日通(罗景伯)→

    12赞公(罗世伯)→

    13善(罗静公)→

    14洪统(罗还公)→

    15和(罗平公)→

    16班公(罗文武公)→

    17震公(罗幽公)→

    18吉(罗伯)→

    19尊(罗太公)→

    20晖公(罗桓君)→

    21缙公(罗惠君)→

    22屏公(罗敬君)→

    23家斯(罗研君)→

    24万通(罗乙君(罗定王))→

    25苍噩→

    26砧公→

    27利达→

    28秀扬→

    29学公→

    30程政→

    31乘公→

    32图南公→

    33守陇→

    34茂峻公→

    35宗誉公→→

    其中16代爵位封公;3代降爵为伯;5代再降爵为君!

    湖北枝江罗国始于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21年止共存在45至46年.匡正公以上世系只属于国史范畴!以国为氏按罗子国国君上索仅至笫一代国君罗郐公止与罗有关联。历代罗子国君主先人名讳存在谱与史实记述差异,谱中将封号变为名字,凌甫公72岁的时候乘公受秦国诰封枝江郡封号为罗益伯并非益伯侯,仅恢复伯爵身份,文中的罗宣王为匡正公之子!是罗子国第二代子爵国王,不是和屈原同时代!


屈原与罗子国历史渊源研探(之三)

罗子国与屈原是否同根同源

    屈原死后留下十二座同样的古墓,考古专家非常震惊!

    “群峰争雄兮尽轩邈,清风拂兮云飞扬……”近日,屈氏后裔在祭祀祖先屈原时,一首荡气回肠的祭文回旋于“屈原12疑冢”4号墓地的上空。

    众所周知,屈原墓在汨罗共有“12处疑冢”,4号墓地为最大的屈原墓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屈原12疑冢”从何而来?哪座才是真墓?近日,记者沿着屈原墓座落之处,探寻千年历史。

    汨罗范围内屈原墓共12座 现存11座

    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枕着汨罗江流,长眠在汨罗山上。汨罗山,位于汨罗江的北岸,是一片面积约三、四平方公里的丘陵。屈原疑冢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散布于这一片青黛之中。

    相传,屈原于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在汨罗江投江殉国,历经十天才将遗体打捞上来,一边脸已被鱼虾吃掉,其女女嬃为其配上半边金脸,为防止人盗墓,便筑了十一座疑冢,以乱真伪。为纪念女嬃的义举,当地人又称此山为烈女岭。

    “屈原疑冢共有12座,因1958年修京广复线时掩埋一座,现存11座。”享誉全国的汨罗本土屈学老专家刘石林先生说,目前,11号墓和现已由台湾老先生陈之迈捐资维护好的冲里赵4号墓最大。

记者来到11号墓前,只见两块“汨罗山战国墓”文物标志碑矗立,安静地守护着一座底径40余米,高7、8米的圆形土丘。

    “1953年,省考古界勘探屈原墓,认为11号墓为屈原墓,并写了碑文立于山上,但后来石碑不见于世。”刘石林说,只是听说石碑目前在屈原某位收藏者手中,但他始终没有见到这块石碑。

    穿过一座写着“屈子墓”的巨大的牌坊,记者来到4号墓。大理石铺成的平台上,屈原塑像栩栩如生。屈原塑像后,“故楚三闾大夫之墓”的石碑赫然入目,墓上“清同治六年丁卯岁仲冬日重立”清晰可读。墓碑后,则是一座高五六米的土丘。

    “4号墓是台湾陈之迈老人捐资900万元重修而成。”屈原4号墓目前的守护人赵冬阳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11号墓和4号墓封土堆形如小丘,清同治六年刊立墓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其余墓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文为“三闾大夫墓”。 1956年,“屈原12疑冢”被公布为省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屈原墓为真人墓 位于罗子国贵族墓葬区

    据史料记载,汨罗山屈原墓,较早记述于唐代《元和郡县志》:“左徒屈平墓在县(指原湘阴县)北七十一里。”唐代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

    刘石林先生说,与汨罗山隔江相望的南岸,便是古罗子国城遗址。“罗子国是商代中叶芈部落的一个分枝,和荆楚同祖……为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又被迁至湖南汨罗。”1983年,国家文物局曾委托湖南省博物馆考古学家在汨罗山上进行勘探,在山上共发掘100余座墓葬,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有67座,且所有墓葬都是真人墓。而后来所说的屈原“12疑冢”,也属其列。

资料图

    楚、罗、屈是一个家族中的三个分支,屈姓和罗姓是同祖。当时专家分析,楚人自古就有“归葬祖山之阳”的习俗,至今依然,但残酷的现实使屈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郢都,他把与自己同祖的罗氏家族居住地--汨罗作为自己的“首丘”、“故乡”。

    “因此,罗氏家族的墓葬区,也可以是屈氏家族的墓葬区,且是罗子国贵族墓葬区。”刘石林先生先生说,根据1993年汨罗水泥厂工地发掘的春秋早中期楚墓出土的“罗子箴盥盘”和文献记载的“罗子戊链壶”分析,这批墓葬的罗贵族可能仍然享有“子爵”的待遇。

    “屈原十二疑冢”说法源于清代早期

    “屈原墓早就存在,但‘屈原12疑冢’说法的形成其实是在清代早期。”刘石林先生说,古代有立碑的做法,但不记载墓主的身份,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很深,一般葬于山顶上,唐宋时期,葬在山腰,明清时,才葬在山脚。直到东汉末,墓碑才作为记载墓主身份的工具,刊立于封土堆前。这之后不久,人们给屈原墓立了碑,这块碑历经几百年风雨剥蚀,到唐代仅存模糊的“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几个字了。后来,字迹更是模糊,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大概已搞不清哪一座封土堆是屈原墓。

    这个时候,屈原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地被神化,到了清代,屈原已不仅仅是“忠君爱国”的楷模,更给戴上了“孝”的头冠,人们出于对屈原的景仰,便渐渐衍生出女嬃给屈原配半边金脸,为防盗墓,女嬃以罗裙兜土,日夜不息,欲筑疑冢,其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土地神舞动赶山杖,一夜之间帮女嬃筑起了十一座疑冢之说。

    “所以,在清以前的地方史料中找不到有关“疑冢”的只言片语。于是,诗人周嘉湘在汨罗山上寻找一番后,只能叹息:‘二十四坟何处是?残碑无字蚀苍苔。’满怀遗憾而去。”

    到了清同治六年,地方文人黄世崇到汨罗山进行了一番踏勘,他大概认定冲里赵4号大墓为屈原墓,便在墓前刊碑立石,并撰文曰:“世崇仍复唐碑之旧,而记文特辨正疑冢之说。”

    但是疑冢之说已深入人心,人们深信不疑,出于对屈原的敬仰和加强对古墓的保护,后人们又索性选了11座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作为屈原墓将其保护起来。“于是,12疑冢由此形成,而疑冢之说更有了实物的依据。”刘石林先生说。

    如今,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轻轻触摸碑面,仿佛,两千多年前那位“光争日光、气壮山河”的伟大诗魂形象又重现在眼前……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