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柏林茶馆
网群交流
 您的位置:首页 > 柏林茶馆 > 网群交流
古罗国的兴衰与迁徙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20-01-07 09:41:55 阅读:

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王善国

谈古罗国的兴衰与迁徙

       不久前在襄阳召开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上,我市学者王善国的论文《湖北襄阳汉江流域是古罗国发祥地之初探》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古罗国系西周至春秋时代的诸侯小国,曾先后被周王分封、依楚而迁、与楚并存、和楚抗衡,终为楚灭,子民流徙。这个诸侯小国是怎样建立,又是怎样灭亡,诸侯小国的后人又去了哪里?为此,记者采访了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王善国。

  古罗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楚文化的折射和渗透,都具有荆楚文化特性,古罗国文化与楚文化不可分割。

  古罗国的建立

  记 者:古罗国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国家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王善国:古罗国为祝融氏之后,夏商时代为某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周武王灭商时,“因大罗氏有功封罗国”(亦说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国本属熊姓国,被楚灭亡之后,为纪念故国,即以“罗”为姓。

  记 者:古罗国的遗址在哪里?

  王善国:古罗国文化遗址包括今宜城市以西的刘猴镇一带、南漳县武安镇、九集镇等部分地区。古罗国城遗址就在南漳县武安镇洪山寺村,1984年就已被市政府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古罗国的灭亡

  记 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古罗国这个诸侯国?

  王善国:首先,这个诸侯国具有游动性特征。谈这个国家的建立时,就可以看见这个国家的游动性特征;其次,他具有依附性特征。楚国强盛后,罗这个小国都是以楚为依托的,并随楚国的迁移而不断向南迁徙;再者,他们具有融合性特征。古罗国文化实则是古荆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最后,古罗国文化渊源广泛,具有“多源性”特征。

  记 者:这个诸侯国既然依附楚国,为何楚国还要灭掉他们?

  王善国:虽然古罗国依附楚国,但他占领了蛮、维流域的良田沃野,扼居楚人南下的咽喉,成为当时正在不断扩张、迫不及待向南称霸的楚国的心腹之患。楚人拟从荆山移居、侵占江汉平原,罗国首当其冲地成为“拦路虎”,被楚人视为“眼中钉”,故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大约在公元前690年左右,楚武王先后灭掉古罗国。  记 者:楚国灭古罗国顺利吗?

  王善国:并不是很顺利的。面对强大的楚国,古罗国与当时的卢戎国彼此照应,同仇敌忾,罗、卢联军于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四十二年)两军夹击楚国屈瑕伐罗之大军,曾大败楚师。但当时,大国兼并小国是必然趋势,古罗国与古卢戎国虽经抵抗,最终依然为楚国吞并。

  他们从建立到灭亡,始终没有脱离楚国的支配,可以说其兴衰存亡系于一楚。

  诸侯国人的迁徙之路

  记 者:这个诸侯国被灭亡之后,他们的国人去了哪里?

  王善国:楚武王先后灭掉古罗国后,如何彻底地剪除其反抗实力?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分散瓦解,先是让这两个诸侯国的国人远离楚故都“丹阳”(在南漳县),后则让他们远离楚新都郢城(在江陵纪南城)。楚武王灭罗后,将罗国“徙今湖北枝江市东北,楚文王又徙今湖南汨罗市西北”。

  古罗国被迫南迁至湖南汨罗一带后,逐步向西、向南扩张,到了战国末期,秦王荒淫、残暴,为了反抗苛政和逃避苦役,古罗之故旧又沿洞庭湖顺长江而逃。据有关学者考证,他们是从长江出海,流落到海外。

  记 者:古罗国在迁徙中,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善国:古罗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楚文化的折射和渗透,都具有荆楚文化特性,古罗国文化与楚文化不可分割。在古罗国文化中,荆楚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如楚人“一名数地”,而古罗国被灭亡后,虽浪迹他乡,仍建有多处“罗子国”,综观大江南北,古罗国迁徙地的“端午节”、“苞茅缩酒”、“拔河”(起源于古楚国汉江流域的“牵钩之戏”)等宗教信仰、民间巫风和古老习俗活动保持了古楚风味。

  记 者:南漳县还有古罗国的后人吗?

  王善国:有。比如南漳县内部分王姓(如我本人——王善国)可能与卢戎族同祖同源。古卢戎国属于妫姓国,据有关考证,妫姓是王姓的源头之一,又相传为上古帝虞舜之后。再者,罗、卢两姓至今仍为南漳县的两个大姓,尽管是罗、卢两国被灭国后绝大部分被迁离故土,但历经几千年后仍“人丁兴旺”。

  如何打好文化牌

  记 者:古罗国对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善国:我们现在要凭借古罗国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升温”,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现在应该打好襄阳的古罗国文化这两张“文化牌”,抢救和保护好这古代文化珍品。

  记 者:那么,你对打好这“古罗牌”有什么建议?

  王善国:在这次国际会议上,“端公舞”、“巫音”等被外国学者誉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就要借助国际、国内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东风,切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既吃“祖宗饭”,又修“子孙桥”。在保护文化遗址时,要对山、水、田、林、路以及建筑物等实行综合治理,确保再现原生态文化遗址。还要在襄阳培养一个高素质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队伍,特别是要造就本乡本土的“永久牌”的民间演艺人才队伍。

  去年,国际大遗址保护会议在古城西安市召开,随后我国就启动了大遗址保护工作,古罗国、古卢戎国迁徙地文化遗址虽比不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外交价值,但其特有的文化学、民族学价值是其他任何“大遗址”都无法比拟的。现在,我国应该就古罗国迁徙地“大遗址”进行立项申报保护工作。


       注:

       王善国同志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工作联络员、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理论宣讲员、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襄阳市三国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南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南漳县第十五届、十七届人大代表,政协南漳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南漳县第四届劳动模范,南漳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奖”获得者,曾兼任《中国千年古县网》特约记者。


   

      (资料:罗国东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