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1年12月13日,“全心全意 只为女人”的《新女报》惊艳诞生,助推“美丽经济”浪潮,扛起“女性新闻”大旗。
15年,她见证重庆的飞速蝶变,参与女性的闪耀成长,分享女性的傲娇与欢乐,也分担女性的忧愁和困惑。
2017年伊始,新女报特别推出开年巨献:“领秀重庆”封面人物策划,诚邀城中各领域行业优秀优雅的美丽女性,耀眼绽放,共享芳华!
我们为什么要写罗韶颖?作为东银控股集团总裁兼东原地产集团董事长,一位优秀的女掌门人,一位多面手。近年来,在她的操刀下,东原地产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细腻人文关怀和未来想象力的产品。我们好奇的是,这样一位自称“艺盲”的掌门人,是如何想到涉足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领域,在南滨路东原1891建立一座美术馆呢?
本期“领秀重庆”封面人物第24期,请到了东银控股集团总裁、东原地产集团董事长——罗韶颖。
罗韶颖
东银控股集团总裁
东原地产集团董事长
原·美术馆,
愿为重庆普及艺术这堂课
贡献能量
2016年12月16日,由东原地产打造的原·美术馆在南滨路东原1891开馆,著名观念艺术家及策展人梁克刚担任馆长。从此,南滨路多了一处标志性建筑,它因其特殊的球体造型和眺望滨江的地理区位,被誉为“重庆眼”。
从住宅到商业,再到文化艺术,东原地产一路走来, 罗韶颖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在她的操刀下,东原地产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细腻人文关怀和未来想象力的产品,从最早的中央美地,到1891,东原的版图从重庆扩张到了全国,更是迁都对体验和品质都更具有竞争挑战的上海。即便她在商业地产领域已经获得极大的成功,在趋势的判断和选择中,罗韶颖还是一个主动前行的人。这几年,她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重庆经济飞速发展,但艺术氛围相较于北上广略显后知后觉,大众和艺术的距离也更加疏离,罗韶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重庆普及艺术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美术馆的出现从表面上看,只是重庆又多了一家民营美术馆,但从长远来看,它是一股涓涓的洋流,一簇熠熠的火,在推动重庆城市文化方面,一簇星星之火也许将成燎原之势。罗韶颖说:
“看到重庆的政府以及社会力量越来越多的在这一块相继发力,看到不断涌现出的民营美术馆以及艺术文化项目,我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么多同路人不断加入推动城市文化艺术的队伍。”
她对这个时代始终保持乐观。
对于这个小目标的达成,罗韶颖也非常有信心:“原·美术馆坐落在重庆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南滨路,在这样亦古亦今、亦传统亦现代的地理位置上,1891的商业项目天然就具备了释放城市文化影响力的属性。而毗邻的1891印长江作为城市顶级公寓,其业主群体也正是艺术品的消费人群。“在1891项目里,我们打造的也是一个突破住宅及商业甚至美术馆围墙的社群外延。这里有最潮流的商业体验、最先锋的艺术生态、最具话题性的文化探讨。让志同道合的人们习惯性的惦记到书店听一场音乐会、到美术馆看一场实验剧、到影院参加一场研习讲坛……在这里一切不受传统场景定义的限制,一切皆有可能。”
重庆已经有很多民营艺术机构了,原·美术馆如何做到差异化发展呢?罗韶颖给出的答案大气而务实:“艺术普及的多种方式里面,原·美术馆这种做法,就是说在城市名片级的地段,紧邻一个天然人流就还不错的商业项目开馆办展—我相信这对于做民营美术馆来讲已经是最稳健的做法之一。其实我没去研究过重庆其他美术馆的定位,毕竟美术馆不是做生意,我们不需要通过错位经营去建立门槛、提升竞争力什么的。一花有一花的开法,大家在这城市里百花齐放、各自影响各自希望影响到的人群,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希望原·美术馆成为
“每个人的美术馆”
罗韶颖在原·美术馆的开馆仪式上致辞说,愿原·美术馆能够成为“直抵人心的艺术教堂”。为什么是教堂呢?她笑说,“我理解教堂的门是为所有人打开,不分高低贵贱、性别种族。教堂的教,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同一个“教”。你来,你体验,你离开,你跟人谈论你的体验...... 整个过程不论你获得的是一点审美的愉悦,一些共鸣或者启发,一点惊讶或者是沉重的思考,哪怕是反感、失望,它们都让你变得更丰富,从而让这个城市更丰富,而丰富,意味着更大的活力,以及更多的可能。希望原·美术馆能成为“每个人的美术馆”!这是罗韶颖给出的角色定位,也是我们深切感知到的她的能量。”
这一年来,我们看到原美术馆做了很多接地气的事儿——
开馆首展“物相·心相·世相—当代艺术新常态”与“公共艺术介入计划”除了有25位国内顶尖优秀艺术家联合奉献的专业展览,更有50件公共艺术装置分散在东原1891整个商业空间里,当你逛商场的时候,自然就感受到了美术馆的存在。
上演陈宇飞实验剧《到底发生了什么?》,真正做到以文会友,以艺结缘。
策划“时代肖像—肖全镜头下的重庆女人”大展,通过25天的招募,征集了1000多位重庆女性,最后选出300多名女性进行为期1个半月的拍摄。在这个过程中,原·美术馆搜集、捕捉这些重庆女性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观者透过镜头读到重庆女性的“真”和“担当”。这是原·美术馆对重庆文化做出贡献的一次优秀范本,也是罗韶颖期待的“每个人的美术馆”。
她就像一名儒雅的学者,
敢于创新
的确,在展览征集期间,我不断地在朋友圈发现身边的朋友前去报名,有的还分享了拍摄的整个过程,这已经脱离了小圈子的玩法,触及了城市和它最普通的市民,罗韶颖希望达到的“帮助没有艺术背景的普通人增强对艺术的理解,对创造的欲望,以及对美的感知和应用能力。”正在被切切实实地传递和感知。
有意思的是,在采访的过程中,罗韶颖几次自称自己是艺盲。但我们觉得她在推动城市艺术方面所做的努力实在和艺盲二字不搭,更像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但也因为这种亲民的姿态,我们更能理解她为何始终强调原·美术馆要做好学术和大众之前的桥梁,最终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罗韶颖笑说:“我希望原·美术馆能有一个这样的状态。一个普通青年,当他听说了原·美术馆的某个活动的时候,他愿意设法抽时间过来走走;当他在参观或者参与的时候,他会被某些情绪强烈地打动,并且引发他去思考一些他平常不会轻易触碰到的问题;而当他离开的时候,他对艺术、以及艺术跟日常之间关联的认知有了一个提升。”
我们无法预知实现这一理想状态需要多长时间,但我想,罗韶颖的切实努力一定会改变一群人,与传统商人相比,她更像一名儒雅的学者,敢于创新,长于看方向。就像我问到她对原·美术馆有没有一个3至5年的计划,她很肯定地告诉我:“3或5年计划对于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的艺术生态太长了。只要重庆一天没完成艺术普及,原·美术馆选择推出的展览,应该是都能够在学术性和大众性之间自由游走,说人话就是:雅俗共赏。”
对于原·美术馆即将在9月底呈现的压轴大展—叶锦添艺术展“迷宫”,大众也是相当好奇和期待,问到原·美术馆在展览和活动的标准时,她坦言道:
“其实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标准。只要合法合规、合乎社会善良风俗,我希望在原·美术馆策划发生的艺术事件都能够有一个尽可能开放、多元的环境。我不希望剥夺这个城市任何一种艺术的可能。”感谢罗韶颖用艺术帮这座城市造梦。
大女人的小日子
我们还好奇的是,作为一名成功的女性领导者,罗韶颖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呢?
新女报:作为一位女性领导者,你觉得你带给员工、客户、带给整个东银控股最大的特色和能量是什么?
罗韶颖:标准答案大概应该是女性的细腻、关注细节、人性化之类,而且从结果看好像也是这样,至少是在地产、教育等板块。但是抱歉,并不是。比如说我马大哈起来简直可怕。我希望我能够帮东银强化的有前瞻意识、协作能力,以及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能力。这些的确和性别没什么关系。
新女报: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罗韶颖:首先必须感谢我的团队,他们越来越成熟,让我越来越步伐轻快。其次就是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这方面永远要修炼。比如说我们家小朋友,我真没法像正常妈妈有那么多的陪伴时间,以前经常“夜总会”—就是夜里总有会要开,现在呢又经常要出差,所以结果只能是抓“关键时间、关键事件”,就是他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那些重要的、妈妈不该错过的时间段和事件。
新女报:作为一名成功女性,你眼中的优秀女性应该具备哪些质素?重庆女性有什么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点?
罗韶颖:对优秀女性基于不同维度有不一样的定义。我只能说我比较欣赏的优秀女性特质,是独立、丰富,丰富既是指知识储备,也指生活智慧的丰富。重庆女性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点,我觉得应该是“真”。
新女报:你觉得自己人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
罗韶颖:我希望是我儿子,你们刊登出来的话我会专门让他看到这段的。
新女报:你觉得女人对抗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
罗韶颖:第一保持好奇,对不同和未知,第二不要用年龄的数字自我暗示,别给自己设限。再就是好的睡眠。
新女报:最近去过的一个城市、看过的一部电影、读过的一本书是?
罗韶颖:纽约;最近在飞机上看的几个电影都还不错《太空旅客》、《急速追杀》、《绣春刀1》,看完想看第二部;书是《乡下人的悲歌》。
策划_林文 杨莉 执行_本报全媒体中心 文_ 陈蔷 图_被访者提供
(编辑:罗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