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四维家族
文化研究
 您的位置:首页 > 四维家族 > 文化研究
罗一姑:18岁时与14岁的毛泽东结婚纪实
作者:  更新时间:2023-12-26 16:09:12 阅读:

罗一姑:18岁时与14岁的毛泽东结婚,

建国后毛泽东曾亲自为她破例


1936年在陕北,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我14岁的时候,我父亲给我娶了一位年长4岁的妻子,可我们并未一起生活过。那是时代的悲剧啊。”

毛泽东口中的这位妻子,正是罗一姑(也有称罗一秀,本文以罗一姑为主),是毛泽东第一段婚姻的女主角。

毛泽东与罗氏的婚姻是怎样的呢?为何建国后,毛主席会为这位早逝多年的妻子破例?

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毛泽东出生于封闭滞后的韶山冲,这里的人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有歌谣传唱“嫁汉莫嫁韶山冲”,其贫瘠程度可见一斑。


时值清末时期,旧式婚姻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韶山冲已贯彻千百年,其中,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更是将此看作金科玉律。

1906年秋,少年毛泽东因不满私塾先生的品行和学识,对落后的教育制度发起抨击,愤而退学。

父亲毛顺生得知后勃然大怒,坚持要求毛泽东向先生道歉,并重回学堂;毛泽东不从,父子二人因此爆发激烈争吵。

毛顺生选择了最传统也是那个时代最常见的观念和做法——孩子大了,心野了,该娶房媳妇管管他了。

毛顺生

在这番契机下,毛顺生为毛泽东精心挑选的贤妻,便是罗一姑。

罗一姑是韶山杨林村人,生于1889年,比毛泽东年长4岁;罗家与毛家距离不过10公里,也就是说,毛顺生选来选去,择儿媳的范围不过一亩三分地。

毛顺生看中罗一姑,不仅因为罗一姑本人性情贤淑,知书达理,略识得几个字,更重要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因为毛罗两家祖上沾亲,罗一姑的外公是韶山冲的毛咏堂,而毛咏堂是毛泽东的远房曾祖父。

两家知根知底,罗一姑嫁到韶山冲,非常符合旧时的“骨肉还乡,亲上加亲”之说。

其二就是最重要的门当户对。罗一姑的父亲罗合楼是知识分子,有文化,同时罗家经商,兼懂商品经济。

而毛顺生是打开并引领韶山冲农业商品经济的第一人,赤手空拳从贫农奋斗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农,如能两家结亲,对家业大有助力。

罗家对家大业大的毛家很满意,对一表人才、学富五车的毛泽东更满意,双方一拍即合,遂按照传统的“纳采”“亲迎”等繁琐的婚聘礼数,定下这门婚事。

期间,全然没有问过当事人夫妇毛泽东和罗一姑的意见。

1907年,懵懂的罗一姑以媳妇的身份走进了毛泽东家门,成为毛泽东的妻子,毛家的儿媳。

此时的毛泽东因辍学赋闲在家,而罗一姑在这个时候进门,毛泽东被迫与新婚妻子同一屋檐下,公开表示他本人拒绝承认这段婚姻的有效性。

即使如此,毛泽东并未迁怒于罗一姑。他深知罗一姑才是父权制度与封建礼教最大的牺牲品,他尊称罗一姑为“姐姐”,拒绝与其共同生活,但对她相敬如宾,并不失礼数。

从始至终,毛泽东反抗的并不是罗一姑本人,而是背后独断专行的父亲毛顺生和包办婚姻这样的陋习,只可怜罗一姑好好一个大家闺秀,被无端卷入这场对抗。

自辍学后,毛泽东并未停止学习。尔后三年,除下地耕作和帮父亲打理账目外,毛泽东将所有时间,悉数倾注于读书上。

在韶山冲这个小小的山沟沟里,毛泽东竭尽所能将所有的读物借了个遍,一张纸都没放过。

不管是旧派古典文学还是改良进步思想家的著作,甚至外国思想理论,毛泽东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经过广泛涉猎,毛泽东对诸多社会民生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更对国家前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中国之大改革,迫在眉睫!

这番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毛顺生眼里,则是不务正业看闲书。

作为一个生在山沟沟,长在山沟沟,发家致富于山沟沟里的老一辈,毛顺生并不指望毛泽东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他只求儿子能够精于打理家业,守住家业,甚至做大做强,为子孙积累更丰厚的财富。

一个志在四方,想往外走;一个勤于守成,拼命强留,父子俩势同水火,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闹,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

在这三年里,虽无夫妻之实,但罗一姑还是恪守媳妇本分,勤俭持家,孝敬公婆,尊重丈夫。

她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敢和封建礼教叫板,但她尊重他的行为,即使被冷落的是自己。

罗一姑是1907年进了毛家的门,时年18;毛泽东年岁更小,年仅14。

而所谓的“进门”也仅仅是字面意思,即两家已“订婚”,三书六聘已落实,媳妇可先入夫家生活持家,虽板上钉钉,但并未正式成婚。

一晃两年,毛泽东已长成16岁的翩翩少年,在韶山冲,向来有算虚岁的传统,在父亲看来,毛泽东已迈入17岁韶华。

毛顺生在洞悉儿子的宏图壮志之后,唯恐再生变数,以大家长的身份命令毛泽东与罗一姑立刻成婚,举办婚礼,还要大操大办。

这是毛顺生本人的经验之谈,他当初就是在17岁的年纪,从老父亲手下接过一穷二白,甚至负债累累的家业。

后娶妻文七妹(即毛泽东的母亲),诞下子女,又经过打拼,将家业发展壮大,为富一方。

毛顺生固执地认为,儿子只是心性未定。只要成了亲,再与罗一姑生儿育女,毛泽东就能像自己一样,安心在韶山冲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但是这位老父亲显然低估了儿子的决心与壮志。

1909年秋,毛泽东为了反抗婚姻,并逃离“贤妻持家”的家庭,他宁可重返学堂,只求不与罗一姑“低头不见抬头见”。

毛泽东执拗不过强势的父亲,又无法改变罗一姑的命运,他的内心同样也充斥着痛苦与愧疚。而身为封建礼教最大的牺牲者,罗一姑被一步步推向绝望。

罗一姑生于旧式知识分子之家,从小被灌输“三从四德”之糟粕礼教,被夫家厌弃是女子的原罪,罗一姑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在入门之后,尽管得不到“丈夫”的关怀,但毛顺生文七妹这对公婆,对这个儿媳颇为满意,百般爱护,老夫妻俩还时常宽慰道:

“娃娃,莫担心,润之还小,不懂事。等你们成婚了,他的心就定了。”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罗一姑没有等来婚礼,等来的是毛泽东的越行越远。过门而不娶,在她看来这就是女子的失职,因此备受打击,郁郁寡欢,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

1910年初,罗一姑因体质孱弱患上痢疾,不幸病故。她用生命为这段饱受封建荼毒的婚姻画上句号。

1910年秋,就在罗一姑病逝半年之后,毛泽东举全家之力,说服了大家长毛顺生点头:同意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赴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就读。

毛泽东的人生从此正式扬帆起航。

走出韶山冲,毛泽东所见所闻愈多,愈发哀民生之艰辛,愈发努力求学,又从求学发展为探求革命之道,立志推翻吃人的旧社会,建立全新的中国。

无独有偶,1919年11月14日发生的另一桩封建婚姻悲剧,再次唤醒毛泽东内心的隐痛。

长沙有一女子名唤赵五贞,正值妙龄,生于商贾之家。父亲擅自将她许配给当地的富商吴老板为继室。

赵五贞誓死不从,被锁于花轿内抬进吴家,等开锁迎亲时,发现赵五贞已割腕自刎于花轿内。

毛泽东得知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与悲伤,他挥笔疾书,特为此事在湖南《大公报》上连发10余篇文章。


甚至没有用笔名,而是光明正大地署名“毛泽东”,将封建包办婚姻之陋习骂了个体无完肤。

罗一姑的生命止于二十芳龄,毛泽东对此深感愧疚,痛恨少年时期的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未能拯救罗一姑于水火。

而“赵五贞事件”发生时,毛泽东已接近而立之年,无论是心智还是能力,都日趋成熟,他要唤醒千千万万如罗一姑般的女子,他要敬告青年男女:

“恋爱是神圣的!你们的婚姻应该由你们自己去办,因为你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并非家庭的附属品,更并非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更是盛赞道:

“赵五贞女士以鲜血灌溉独立自由之人格,顿觉光焰万丈,愿广大青年使用人格独立之权力,愿天下再无赵氏悲剧。”

言说的是赵氏悲剧,同时也是在缅怀逝去的罗一姑。毛泽东化悲愤为力量,致力于废除封建旧制,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体制,从根源上切断青年男女遭受迫害的可能。

毛泽东是伟大的,因为自己曾深陷泥潭,所以他决不让人民群众再陷泥潭!并且,伟大的领袖做到了,他真的建立了崭新的中国!

出于对罗一姑的愧疚,在建国后,毛泽东特意为罗家人破例,究竟所谓何事?

爱贤念旧的领袖

毛泽东身为一代伟人,身为率领共产党人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赢得胜利的领袖,其修养与胸怀更兼高山仰止,虚怀若谷之君子雅量。

在漫长的岁月中,毛泽东向来正视与亲朋旧故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因外界因素,不因身份地位,也不因个人恩怨而厚此薄彼。

在罗一姑逝世后,毛泽东并未与罗家人疏远关系,而是真心地将他们看作亲朋好友,和睦相处。

1925年2月,毛泽东在韶山开展革命运动,多次到前“岳父”罗合楼家中拜访叙旧。

3月26日,由罗合楼引荐,罗家一众子侄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其中就有罗合楼的侄儿罗石泉。

可以说,罗石泉日后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与这次初次会晤有着莫大的关系。

只见毛泽东谈吐不俗,有理有据地痛斥着帝国主义与资产阶级压榨剥削底层农民的恶劣行径,呼吁农民兄弟要团结一致,勇于反抗!

一席话毕,罗石泉心悦诚服,被毛泽东强大的人格魅力折服,此后积极追随毛泽东开展农村革命运动。

1925年冬,罗石泉光荣入党。在革命征途中,罗石泉为党为人民都做出过诸多有益的贡献。

建国后,毛泽东立下铁律:不允许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利用职权,大开“人情后门”,帮亲友安排工作。

毛泽东以身作则,从未破例,唯独面对罗家人,毛泽东每每想起,心中总会涌起愧疚。

1950年5月,毛岸英回湖南探亲。临行前,毛泽东此生唯一一次破例,向毛岸英嘱咐道:

“记得去看看你的石泉舅舅,问他过得怎么样,需不需要帮助,要不要来北京工作。”

毛岸英记父亲的嘱托,在韶山冲与罗石泉会面。毛岸英知书达理,亲热地喊着“舅舅”,并询问这位罗舅舅的生活近况。

当罗石泉得知毛主席愿意帮助自己去北京工作,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他也是个明事理的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感动之余,坚定地表示拒绝:

“我是党员,我要以身作则,不能让毛主席为难!”

毛岸英既善良又聪慧,见状,又提出可以带罗石泉的一个儿子去北京工作。

“好孩子,谢谢你!家里有田,地方上也有工作,足够孩子们自给自足了,不用给国家添麻烦。”

罗石泉对毛岸英表示感谢,抹着泪婉拒了孩子的一片好心。

毛泽东从风雨飘摇的清末走来,一路披荆斩棘,敢叫日月换新天,终于为中国搏来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平等自由!

毛泽东不仅在物质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更是在精神上让人民彻底摆脱封建桎梏,领袖之伟大,在于爱国爱民,处处为国为民。

而关于罗家人的人际关系处理,更可见伟人的善良与胸怀,他感念亲情,待人真诚,其高尚的人品为中华儿女之表率,供后世敬仰,供后世学习,供后世永远歌颂,缅怀!

相关链接:

罗一秀:18岁时与14岁的毛泽东结婚,建国后毛泽东曾亲自为她破例


(编辑:罗会清)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