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罗氏源流
各地基祖
 您的位置:首页 > 罗氏源流 > 各地基祖
柏林堂基祖瑭公世系与罗氏繁衍
作者:罗氏传媒  更新时间:2019-07-02 11:01:42 阅读:

柏林堂罗氏繁衍与基祖瑭公世系



       豫章第13世瑭公在国家战乱民族分裂的年代选择民间道士职业, 安抚民众的心灵,在民众中名望很高,是为柏林罗氏基祖。

       200多年后晋隋唐宋年间,柏林罗氏逐渐人丁兴旺,繁荣发达,进一步成为团结族人的中心。宋末兵燹,元明年间,柏林屡遭破坏,柏林人屡废屡建。特别是明朝永乐年初,豪强掠夺,朱元璋第17个儿子朱权进驻南昌府,掠走了柏林里的全部花石设施,柏林的声望一落千丈,柏林报本堂彻底被毁。由于国家不时分裂,支族散徙,相互少有来往,逐渐互不相认,族谱难于续接。罗氏族人善良勤劳,且能相互关怀,断谱也能落地生根,同当地各姓氏,各民族迅速融合。

       柏林罗氏枝繁叶茂,智慧、智亮等有五兄弟,他们分别成为柏林北房支祖、柏林南房支祖、柏林黄陂支祖、柏林上巷支祖、柏林石里支祖。后裔枝繁叶茂,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大洲。这可能耍算是企生公的母亲胡氏的思想。原来企生公“忠晋遇难”后, 当时国家分裂,深知社会斗争残酷,要为社会做贡献,除了要有扎实的思想基础以外,还存易树人招风,引来杀身之祸。她没有要求后世退缩不前,而是鼓励后辈奋发向上。他告诫后辈:“凡吾后有显者,可以次子隐名居异地,以俟祸平可归继祀,又墓地可广立疑塚以防变。”此诚至虑,故凡后之贵显率依夫人之训,虽值国多艰,亦不致陨绝者,皆其垂训之績也。”既要为国作贡献,又要保持家族“不致陨绝”,后继有人。此后,昌公有五个儿子,分支五大派系。

       柏林北房分支,基本上居住在豫章西山,即后来的新建县,目前也划归为南昌市的市郊。先后有许多人散居他处谋生。

       柏林南房分支,基本上居住在豫章南昌县柏林里。豫章第34世颖公是当时柏林的代表人物,是南唐清徽学士。五代十国期间,北方朝政更换频繁,战争破坏严重,南方的经济得到较为平稳的发展。颖公幻想南唐的后主李煜统一全国,为南唐献“兴政太平十策”,而李煜和颖公皆一介文人书生,难于担此重任,李煜无志,颖公无能。宋高祖赵匡胤羡颖公才能,曾特封颖公为豫章开国郡公,可惜颖公不肯承认宋朝,气绝身亡,享年92岁。详情请见《学士颖公人生解读》。颖公晚年(宋初,公元965年)主编有《豫章罗氏谱志》,并写有谱序。

       庐陵秀川支脉 柏林南房支豫章第29世宏从授宝籍郎,尚唐公主家丞,卒湘阴葬屈潭,豫章族谱记载有后裔居庐陵。宏从的长子绍经(豫章第30世),唐天尘间(公元7似年后20岁左右)以明经授临清尉,历仟〒吉州(吉安府)刺史,后安家古安郡城田冈,《柏林谱》“名宦泶”有名。生子二:周吉、周隐(豫章第31世)。周吉,唐贞元间仕校书郎,居吉水郡东陶银塘,《柏林谱》“名宦录” 有名。周隐隐居吉水县桃林。

       周吉长子仪举(豫章第32世),居吉水郡东陶银塘,生子二:天民、天安(豫章第33世)。天民生子二:崧、崱(豫章第34世)。

       豫章第34世罗崧,仕唐平江司牧,转升咸阳太守,其后裔称他为东陶银塘始祖。罗崱,唐武宗乙丑科(公元 845年)攫进士第,为工部侍郎,仕至节度使, 居庐陵县秀川愾下,成为庐陵秀川始祖,后裔主要分布在赣南、广东和湖南,不 乏高官显位者,例如明朝状元罗洪先。

       豫章第34世的罗崧、罗崱两兄弟是罗颖的远房堂兄,这三人最近的共同先祖是豫章第25世志银或志临,尽管秀川分支仍然是柏林南房分支,但同南昌柏林基本上没有来往。

       不同网络记载,崱公的名下,把其后世记录为“珠系 企系 崱系”,也就是说庐陵秀川支系是企生的后裔,确切些说属柏林南房支系。

       明朝著名的状元罗洪先是秀川始祖崱公的后裔,他明知上述的审实,可就不愿承认是企生的后裔,甚至不愿承认是豫章后裔,以致诋毁《柏林谱》的记叙。这可能同他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罗洪先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 受父命,二十五岁中状元,实现出人头地的家训。曾为王守仁《致良知说》,提出修正。认为“良知”非自发,需自我修炼。青少年时期的罗洪先读书严谨, 有善良之心。因思想单纯,不久上疏碰壁削官为民。转而发奋读书,涉及面甚广, 云游大山名川,逐渐囊中羞涩。罗洪先(江西古水人)与严嵩(江西分宜人)是同乡,已结成儿女亲家。艰苦的现实,使他与奸结亲也是好的。然而豫章始祖珠公和柏林基祖瑭公,以及其后裔多是做一个普通的人,为国效劳,与民亲近, 企生公更是宁愿牺牲性命,也要保持做人忠义不变节的尊严,柏林人以此为荣。 到明朝永乐初年,朱元璋第17儿子宁献王朱权仗势掠走了柏林人几百年心血创下的景观,柏林的声誉一落千丈。要以出人头地为信条的罗洪先怎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广东彦环支脉  罗彦环(894—970),山西太原人,《柏林谱》记载是豫章第 34世。父亲罗全德,仕后晋天福为秘州刺史,企生后裔,柏林南房分支,是柏林罗颖的叔叔。罗彦环从小随父经商在外,仕后周都虞候,拥立宋高祖赵匡胤成为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破李维勋契丹,功迁安国军节度使。赵匡胤对诸开国元勋实行削官厚赏的政策。由于当时国家待统一,罗彦环等举家被迁往尚待统一的广东南雄珠玑巷开业。罗彦环为了不累及家族及后址,遂隐瞒家世源流。珠玑族谱记载的

       珠玑族谱记载的罗彦环,实际上是罗彦环的长子琉,即豫章第35世。目前广东彦环支脉后裔达百万之众。

       髙丽罗氏  北宋末年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豫章人士柏林南房支 罗富奉宋王朝使命到高丽,恰逢金兵入侵高丽,只能亡命南下,未能回朝复命,后改姓韩,留居高丽。高丽王朝慕公奇才,招募为高丽正议大夫,擢监门卫三品上将军。荫妻育子,裔得虬,其后裔在韩国名望渐高,再恢复罗姓,支分高丽罗氏。至今韩国罗富后裔有12万,估计朝鲜也有8—9万,总共20万以上。公元 1994年5月韩国罗洲罗氏中央宗亲会副会长罗龙柱父子乘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到南昌柏林寻根问祖,找到了罗富的豫章罗氏根基。罗富是豫章第38世仁老的讳名,也是现今南昌柏林罗氏宗人的先祖。

       柏林黄陂分支,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有江西南昌的大洲分支和安徽呈坎分支,安徽呈坎分支有的人又徙居到赣东北的上饶地区。

       柏林上巷分支,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有长沙王弘信及邺王绍威父子,分支有湖南宁乡罗宦冲和江西南昌曹坊。另外贵州遵义唐播州侯罗荣分支也是柏林上巷分支。柏林上巷分支还有江西南昌璜溪分支。柏林石里分支基本上都在南昌县。

       遵生公后裔,同“柏林”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企生和遵生是同胞兄弟,柏林瑭公旧居宅门口的“一门忠孝”的匾额也有遵生公的一份功绩,遵生公的后裔多有到柏林祭祀,例如早就移居福建沙县的豫章第42世从彦(讳仲素)公同柏林有着密切的来往,留居新建西山的遵生后裔至今每次修谱必定到柏林聚集。遵生公后裔散居甚广,赣南、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有,同柏林也没有联系。

      山东淄博罗氏,遵生公后裔罗氏名人豫章第28世罗艺,妻室秦氏,山东历城人。罗艺原为隋将,作战勇猛,封为燕山王。隋末罗艺拥兵自立,自称幽州总管。隋亡投唐,后听信谗言反唐(资料上说的妻孟氏是后来的另一个妻)。兵败后叛国投敌,被部下割首献唐。后裔反对罗艺变节叛国投敌的行为,改艺为恩, 意即有养育之恩,迁往山东历城。罗艺的儿子豫章第29世罗士信,即《唐书》 上说的少年英雄罗成,为人豪爽忠义,曾由山东历城迁往山东淄博,山东淄博罗氏是罗士信的后裔。罗士信深受唐皇李世民的器重,罗士信坚贞不屈牺牲后,李世民很难过,花钱购买罗士信的尸体,按罗士信的意愿葬在洛阳裴仁基墓侧,后来又迁入京城长安入葬。据査罗珦和罗让父子是罗士信后裔,罗珦是罗士信5 世孙,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福建宁化罗氏,遵生公后裔豫章第32世仪贞,讳实,历唐翰林学士,官至盐铁使。晚年由西山隐吉水东醴泉书院,带去豫章族谱一套。仪贞的曾孙元杰公于宋初(公元1049-1053年)曾编撰有《江西罗氏大成族谱》,同柏林没有联系,人数较多,后裔地域分散。

       此外,还有更多的小分支。从豫章第42世罗从彦和豫章第43世罗盛得开始,历史上是从南宋开始,主导思想是理学。理学是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徳观吸收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强化了封建道德观念。这时的罗氏已经散居个国各地,互不相识了。

       现在居住于南昌柏林的罗氏后人最近的先祖是豫章第47世君谟公,其余南昌新建等县的罗氏后裔每次修谱,都必定要聚集到南昌柏林,因为南昌柏林是豫章柏林罗氏的发源地,居住在新建县的罗姓族人基本上也是瑭公的后裔。当然,在宋末元初蒙古兵入侵时祖谱几乎毁尽,凭着先贤惊人的记忆力把大部分都恢复了,可惜远祖的资料难于恢复,直到现在在网站上才找到更详细的资料。还有个别的讹误闹出了不小的误会(参见古谱序)。可见,目前的族谱资料能保留到现 在,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更显其珍贵。

       柏林衍庆,淸道光年间编撰的《罗氏大成谱系》记载:“罗氏为豫章郡望, 派衍繁盛,星罗苍布,晋宋齐梁之间际,散居天下,无以会归,惟柏林衍庆,有会归焉。”也就是说豫章西山(新建县)是豫章郡望的发源地,后裔繁盛,散居天下各地,没有聚居过,惟有柏林罗氏的后裔常在柏林聚集。

       豫章第19世智慧公在父亲昌公亡故的当年(公元466年)奉父遗愿迁居柏林,成为柏林北房支祖,并建筑“哀忠台”以祀祖父企生。同年(公元466年), 由于企生公表兄胡藩(豫章太守)的奏表,奉刘宋太宗皇帝玺书令,官府特送“一 门忠孝”的匾额挂在柏林南池塘瑭公旧居宅门前,立祠奉祀。柏林罗氏后裔以此而自豪。公元472年企生公季孙智亮迁居柏林,成为柏林南房支祖,公元484 年又建筑有“退居楼”。瑭公最初广种的柏树早已高大茂密,百鸟齐集,柏林山育水秀,风景如画。再加上企生公的盛名和官府的褒扬,来柏林祭祀观光的人逐渐增多,居住在豫章西山的罗姓族人基本上是瑭公的后裔,也常聚集到柏林来祭祖。柏林逐渐成为豫章柏林罗氏的聚集地,后来又增加了不少人造的景观。

       据《柏林谱》记载,唐朝柏林南房支元幹(594—?,豫章23世)在柏林宗祠侧建筑有“南溪书院”;唐朝柏林南房支宏庆(讳欢,702--?,豫章第29世) 在南昌柏林花园,建筑有“百花台”;尤其是唐朝柏林南房支竹居士绍恺(723—?, 豫章第30世)在南昌柏林石池塘北边瑭公旧居旁建筑有宾贤处,有独特的创意。 竹居士绍恺在池塘上用石块支起,建造一个水上娱乐大厅,招待雅士贤友,读书讲学,礼宾集义,谈天说地,叙发情怀,酌酒吟诗,观窗外景色,叙人间真情,人处大地间,力物为一体,日月星辰,清风明月,鱼跃鸢飞,以养性情。來此娱者络绎不绝,不觉一厅之小,犹如乘舟同游。游者多为地方官吏,故改名为“官厅”,或“官厅堂”。这种盛况延续到了宋朝,元朝兵燹,“官厅”被毁。这种娱乐厅在古代实为罕见,情趣高雅,娱者以天地为一腔,万物为-一体,忘却一厅之小,但觉与造化同游。

       在宋朝,豫章柏林得到空前的发展,宗族管理也有特色,建有著名的罚鞑台、 劝义亭。其办法是建三本簿册,一本记录子妇名氏;另一本记录有德行者,放在劝义亭内加以表扬;还有一本记录有过失者,加以批评,使其改过自新,重者也有鞭杖,最严的是谱系除名,但没有致残致死的残酷刑罚。详情见《家政要略》。

       其它还有早期建筑的报本堂,内有柏林罗氏大宗祠、柏林花园等。

       从家谱的记载不难看出,《柏林谱》以图谱和《名宦录》的形式记录了大量的已经分支外迁的桕林罗氏后裔名单,由于各分支久居异地,了解甚少,因此出现了一些辈分混淆的情况。所以豫章第42世从彦(讳仲素)公建议从豫章43 世开始采用统一的辈分字记谱,豫章第43世盛得公(现在南昌柏林罗氏的先祖) 是当时著名的代表人物。现在罗氏通谱网上公布的豫章第四十世以前的名字,在 《柏林谱》中相当多的名字都可以找到。以后就各奔东西各记家谱了。罗氏宗人散居全国各地,乃至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地。国内四川、广东罗姓居多。由于南昌柏林在明朝永乐初年,遭到宁献王朱权的劫掠便一落千丈了。

       关于长沙郡望、襄阳郡帮、济南郡望、河东郡望,因缺乏资料作深入研究, 不知历史上什么时候何人称其为郡望。我们知道豫章郡望有共同的祖先,世代有谱记,有着确切的血缘关系,得到普遍的认可。长沙罗可能不止一支罗姓,湖南 罗就更多,在当地没有共同的始祖。唐朝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杏《柏林谱》的记载罗弘信(罗宏信,豫章第29世)及其次子绍威(豫章第30世)归属于柏林上巷分支,先祖源流清楚。湖南罗还有不少崱公的后裔。这里提到的几个“郡望”的后裔都承认属于豫章后裔。

       还有不少企生和遵生的后裔,由于多年世代移居他乡,同柏林失去联系,有的后裔还不知其先祖所在。豫章柏林南房支的秀川分支崱公的后裔明朝状元罗洪先反对把罗结家族记入柏林罗氏家谱,误认为罗结家族是少数民族改姓罗,认为 南昌《柏林罗氏族谱》的这些记载“最为荒诞”,连《柏林谱》记载的秀川分支的始祖崱公的先祖源流也不相信,只好丢下上溯而停留在唐朝的崱公。

       五代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罗隐源流不详,从《柏林谱》的“名宦录”所排的位置来看是豫章第32世,罗隐的后裔提供的资料也说是豫章第32世,浙江桐庐人。在记载罗隐的历史资料中写罗隐是罗绍威的叔叔,但辈分不确切。历史资料只记录了罗隐和罗绍威在湖南长沙见面之事,罗隐早年在湖南做官同罗绍威没有关系。罗隐一生穷困潦倒不得志,后来由于罗绍威的推荐,后半生又在吴越做宫。不知有什么理由把罗隐归入长沙郡,又说崱公可能是罗含和罗隐的后裔?罗含和罗隐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

       简而叙之,罗氏源于原始社会的黄帝,始于奴隶社会西周初期(公元前1044 年)的匡正公,兴于封建社会汉初的豫章(公元前约190年,始祖珠公),盛于晋隋唐宋时期的柏林。由于战乱,柏林罗氏分支散居各地,元明之后柏林败落。 现今罗姓宗亲有1386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为豫章后裔,是当前中华姓氏前二十大姓之一。

       如果把中华罗氏的历史发展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那么罗氏始祖匡公公以前的先祖源流直溯黄帝便是树根,罗氏大树植根于中华文明初期发展的土壤中。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044年)罗氏始祖匡正公建立了罗国,开始了罗姓大树的茁壮成长,延时达450年。公元前596年楚国消灭了罗国,罗姓大树被拦腰砍断。 相隔230年以后,公元前366年罗氏第31世乘公助秦反楚有功,受封益伯侯, 罗姓又有了生存的地位,被砍的罗姓树桩长出了新芽。170多年后,汉初豫章罗 氏再次茁壮成长,同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抒隋唐宋年间的豫章柏林罗氏已是树高参天,枝繁叶茂,不少分支因战乱散坫各地,同柏林没有联系。但是断枝落地再生,星罗棋布,散居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大洲,同当地各姓氏各民族融为一体,为地方、民族、国家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罗氏先祖处世立身的指导思想在豫章罗氏之前,没有明确的记载,考察当时的社会历史,只能是朦胧的道家思想。根据家谱记载,从豫章始祖珠公到豫章第16世绥公基本上是道家思想。从豫章第17世企生公遵生公到豫章第42世从彦(讳仲素)公以前基本上是儒家思想。在随后的整个封建社会,便是理学思想, 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渗入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强化了封建伦理道德观。不管在哪个社会形态,从罗氏先祖处世的表现来看主要还是本能的和谐思想。在原始社会,罗氏远祖祝融回公的遗训中告诫:“不求金玉重重富,但愿子孙个个贤。人生天地,首重伦常,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处己以孝悌忠信,接人以礼义廉耻,存此八节,四海一家。勿以权势凌人,勿以富贵傲人,毋阴谋害人, 毋败德损己,莫说人是非,莫笑人长短。”有篇文章介绍古人对祝融回公的评价: “无所造作”即赞其善,融己身于民,平易近人,即平等待人;“未有耆欲”即颂其善,以理智自约,清心寡欲,没存贪欲;“刑罚未施”则喻其是一位以德治世,不恃暴力的远古明君。家谱记载,祝融回在位百年,天下治平,万物咸宜, 可以说实现了当时人类社会的和谐。此外,祝融回也很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听龠州之鸣,鸟谐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寿命长百岁以上,而移风易俗,则乐歌为之节文也。”这里指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主要是指树木森林和鸟类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似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没有上升到现在人类所认识的“生态平衡”。 在奴隶社会,社会现状背离了原始社会的和谐,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的祖先所料不及,由于社会发展很不充分,难于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使在奴隶社会,罗氏先祖黄帝第41世孙仁玉仕于江南徐州太守,也是清正廉明,不恂私欲, 成了后来封建社会初期豫章罗氏始祖罗珠为官的榜样。封建社会豫章罗氏始祖罗珠,仕汉高祖为治粟内史,为官淸廉,赋税宽平, 国用优给,政绩卓著,灌侯吋奏起为参军知政,节制诸镇,拜相国大司农令,惠帝时接替灌侯奉命守九江郡,携妹婿石固继续修筑新城,“民极趋之,劳而无怨”。 老百姓积极参与支持筑城,环十里闢六门告成,顺利竣工。新城竣工后,珠公亲 手栽植豫章(香樟树)於办公庭院。为了表彰珠公的业绩,新建成的郡城特命名 为豫章城,即今南昌城。珠公隐居为民后,以刘濞为代表的七个藩王联谋反,被太尉周亚夫讨平,周亚夫请求为新收回的地域和原九江郡合并为新郡而命名, 灌侯谦让,汉景帝准奏命名为豫章郡。珠公任职期的表现得到了充分肯定。 

       珠公在建筑豫章城时同当地民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豫章城建成后珠公把家眷从长沙接到豫章西山安家,豫章罗氏从此开始。由于吕雉太后篡权,珠公“遂隐洪崖托迹仙学,结草为庐,书其庐曰:‘昔张子房为赤松之游,吾今为红崖之游,盖上友红崖异人与禽鸟为乐。’”也就是指珠公辞官不做,仿效张良隐居豫章洪崖修道,开始“结草为庐”,与禽鸟为乐。”张良,字子房,曾帮吕太后出主意保住了刘盈的太子地位。汉高祖驾崩后见吕太后揽权且残忍,便提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离朝修道。今日珠公为避吕太后之祸仿效张良隐居洪崖修道。九年以后,吕雉太后篡权被铲除,灌婴侯亲自登门邀请珠公回朝任职组阁,珠公可能家事拖累,以身体欠佳而婉拒。珠公已经在感情上同当地人打成了一片,和谐相融了。 

       珠公有六个儿子,是中年得子。珠公一家在洪崖快活、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四十多年,诸子早已长大成人,孙辈相继降生,阖家和睦,子孙孝顺,珠公度过了 幸福的晚年,亨尽天伦之乐。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寿终正寝,寿九十,诸子守孝三年。其中有3个儿子仕汉武帝。长子居厚“汉武帝建元中仕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大尉,赠卫国公,升用兵宰相。汉武帝二十五年(公元前 115年)世袭父爵大司转大尉,赠卫国公,升用兵宰相。汉武帝二十五年(公元前 115年)世袭父爵大司农。”长子居抒的职位比珠公还要高,辅佐汉武帝成功地消灭了匈奴族的进犯,维护了汉朝大国的尊严。由于居厚公的出色功绩,最终“肚袭父爵大司农”而告老还乡。“世袭父爵大司农”表明汉武帝奖赏居厚公的功绩, 同时也进一少肯定汉皇室对大司农珠公功绩的肯定。

       柏林基祖瑭公,是魏蜀吴三国末年和晋朝的民间道士,通过学当时盛行的道术,深知道术乃骗人之术,由于当时对诸多社会现象和人生的遭遇难于确切 的解释而又不得不用道术来搪塞,囚此明确提出道士要积阴德,不得加害求助的民众。由于道术就是骗人,遮人耳目,所谓神仙也是普通的凡人,因此道十不应该绝俗离群,不必废人伦,可以成家。既然神仙也是普通的凡人,刻意追求修炼成仙甚罕自杀成仙也就毫无意义,善意劝告说,身体及五脏六腑是父母所给,不应毁坏,有孝心就应该珍惜^己的生命。中城池山的民众尊称瑭公为“九天道源” 瑭公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寿命约百五十。

先祖的和谐概念就足人际关系的融洽,牛活的安宁。这样的事例相当多,这里不赘述。这种和谐反映了人类本能的和谐,只要风调幽顺,国泰民安,就是社会的和谘,这是一种静态的和谐。随着现代社会充分的发展,我们现在提侣的和谐是在发展屮的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是种动态和科学的和谐。



     (资料:罗时实   罗小宝    编辑:罗会清)



       相关链接:

      柏林基祖瑭公考

      柏林基祖瑭公其人其子

        罗瑭公与柏林罗氏的起源发展

友情连接:央视官方网 | 滨海政府网 | 中国江苏网 | 人民日报网 | 人社部官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民政部网站 | 中央纪委网 | 中国法律网 | 中国经济网 | 社会组织网 | 农业农村网 |
【中華羅氏傳媒】www.zhlscm.com

主辦:羅氏文化研究 承辦:中華羅氏傳媒 協辦:思恩科技

站長:羅來東 微信: bjscfz 總編:羅會清 微信:jslhqlscm 客服:帮 主 微信: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内容轉載 注明出處

总编管理 | 網站统计